博客简介 你好,我是优酱,我会在这个博客记录自己的成长心得、生活日记或一些碎片化想法。 在记录我自己的同时,我希望这个博客能帮助到一些发现它的路人。也许你我的人生各有不同,但我的想法或许会对你产生一点启迪呢。 我不会把这个博客公开给已经对我产生印象的朋友,所以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表达。如果你在现实中认识我并发现了这个博客,请不要张扬,可以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偷看。 关于我 自由发展,不要让人生道理框住自己 我现在信仰的价值观: 自由、理性、独立 - 个人层面 自由、平等、博爱 - 社会层面 我理想中的自己: (四个独立) 1. 独立思考 ,有自己的原则、价值观、人生观,不迎合社会主流思想; 2. 独立生活 ,能自己把自己的事情负责好,甚至能进一步与另一个人共同承担责任; 3. 独立收入 ,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; 4. 独立社交 ,不再用小孩思维交友,而是以独立的姿态示人,平等待人,互相尊重,守时守约。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性,也不渴求被别人无条件包容。 关于我的更多细节: *备注:由于我认知的不断更新,这一小节的内容可能随时间流逝出现变动。 Google、Apple、小米粉丝,开源软件倡导者。人文社科业余爱好者,热衷荣格心理学、萨特哲学、哈维尔政治学。 喜爱日式个人主义,强调自由边界。 喜欢独处和小圈子。 提倡熟读历史及各种概念以培养历史观,名言:当今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在历史中寻找“后遗症”。 建议人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。 支持普世价值、世界主义。 支持社会民主主义思想(“第三条道路”) 喜欢486和雷姆。觉得486很帅,因为他敢于为捍卫自己的价值观,以及保护珍爱的人而斗争。 我的心理内核稳定来源于两部分,一是相信自己有通过自由意志决策事务、塑造人生的能力(相信自由意志);二是了解西方世界/发达国家年轻人的生活状态/人生样貌,并且借鉴他们的性格,知道自己的很多想法/感受不是孤独的,是应该被尊重的(世界观) 我的知识库则是我懂得的人生道理和专业知识,涉及为人处世、政治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、哲学以及一点点计算机。 我常挂在嘴边的话:人的生存和意志应当被尊重。人是目的,人不是手段。(现代普世价值) 基本哲理 1.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2. 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 3. 承认人自私的本性是...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有一句名言:“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人际关系。”过去我很不理解这句话,但到了今天,我已经对这句话非常认同。 诚然,就像萨特说“他人即地狱”并不是要我们远离他人,而是强调自己不要被他人目光左右一样,阿德勒的这句话也不是在劝我们远离一切人际关系,而是在提醒我们,如果我们过度迷失在人际关系中,就会因失去自我而痛苦。在这一点上,阿德勒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和萨特的“他人即地狱”很像:如果我们在与他人社交的时候,过度在意对方的回复或看法,其实就相当于把决定很多事情的自由,交到了我们所在意的那个人手上。 因此,对别人保持尊重,但不要过度在意才是正确的社交态度。就像一句话说的:“我们要以不要脸的心态做事,但不要真做不要脸的事。”自由就像空气,拥有充分的自由,是在社交过程中保持自我的必需品,否则可能就会缺氧而死。 说完了个人正确的社交态度,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一个问题:究竟什么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呢?我认为,最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是:我是自由的,你也是自由的。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,在与彼此的相处中严格遵守对方的自由边界,在没有对方许可的情况下不去干涉他的个人事务。我把这种相处模式称为“两个自由人的相处模式”。这种相处模式对我而言是最舒服的模式,也是我认为两个成年人之间最理想的模式。 当然,如果有人主动想被别人管或者想管别人,我也会表示尊重,但我不会选择成为那个管别人、或者被人管的人。我不会尝试改变他的想法,但也可能选择不与他深交。毕竟与谁交友也是我的自由之一。在之后的社交中,我也可能会把它作为一个朋友是否值得深交的前提。 当然在这里还需要说的是,尽管拥有自由边界的社交值得推崇,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,主动踏出一点界线(但不多),反而是两个人进一步交往的开始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人刚刚认识时,必须有一个人先打开话题;以及两个人从普通朋友变成好朋友时,必须有一方先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,例如寻求安慰,如果对方满足了你的要求,两个人的友谊就有可能升温。 总之,人际社交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,比起按照规则循规蹈矩,随机应变才是更重要的技能。因此这篇文章只算是一个指南,最终与他人相处的效果如何,则要取决于你随机应变的能力了。 延伸阅读: 「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,一定很累吧!」心理專家教你活出自我,不再活在別人眼裡、死在他人嘴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