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生不该先画靶子再射箭。理性只适合用来解决眼前的事情,不适合预测之后的事情。很多人太相信逻辑与推理了,没搞清人的逻辑具有局限性,如果尝试推理出很久之后的事情,那大概率是具有偏差的。
因此不要按照自己推理出的蓝图改造自己。你自己是过往人生经历的叠加,你从过往经历中归纳并总结出的经验就是你的人生智慧,而不是你自认为正确的推理结果。
由于逻辑局限性,推理结果往往很可能是错的;但经验往往不会是错的,因为经验直接来源于人生经历,如果人生经历错了你就不会走到现在了,换句话说你也不会把明知是错的人生经历总结出正面的结论。因此,经验比人的逻辑推理更可靠。
所以人其实根本就不用思考自己该是什么样的。如果你的人生目的就只是做自己的话,那就按照你曾经最舒服的时候的状态来生活就行了,因为你在这种状态里那些习以为常的举动和生活方式,就是你最大的智慧。
经验主义并非不需要理性,它只是强调经验才是人最主要的智慧来源。”
(配图:英国思想家约翰•洛克)
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,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总结出来的,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。
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产物,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都强调理性对人的重要性,强调人要按照自己的智慧理性地做出决定。这是二者的共性。
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何获取智慧上。
经验主义者认为智慧来源于过往的经历,人本身是过去经历的不断累积,是过去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事塑造了我们。因此人通过对过去发生的经历的不断总结,提炼和归纳出自己面对不同事情的处理方法和原则,形成自己的智慧。这就是经验主义者认为的智慧来源。
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智慧不一定要通过经验累积,也可以通过直白的逻辑推理而获得。但经验主义者则不认可这一套,他们认为人的逻辑只是用于解决眼前问题的工具,不能推演出很久之后的事情。因为他们相信,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,没有任何一种计划或理论能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屹立不倒,人无法通过逻辑就推理出千古不变的“真理”,这样的“真理”一定是片面的、甚至是荒唐的。因此只能依据过往的经验走一步看一步,边走边改,还要小心别把以前的自己丢掉,避免“邯郸学步”。
我们所熟知的,写出《通往奴役之路》的经济学家哈耶克,就是在经济学领域强烈反对纯粹理性主义的典型。他支持自由市场,认为计划经济不可能成功,在二战刚结束时就预言苏联阵营的计划经济终将失败。事实果真如此,90年代红色阵营的成员最后要么都江山易主,少数的(东大、越南)通过融合市场,形成类似韩国朴正熙的发展模式,使经济得以发展。还有极少数直接封闭国门搞出太阳教来维持统治(某东北小国),可以说确实是死的死、改的改、坏的坏。
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最广为人知的应用,是在18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化浪潮中扮演的角色。其中两个代表性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。
英国是欧洲极其特殊的存在,一方面是岛国,没有特别紧迫的国土威胁,也不需要特别强大的常备陆军(后来英国的强大主要靠海军实力)。二是王室善于妥协,什么条件都可以谈,避免了暴力革命和内战,政治相对稳定。英国在政治上的理念就是古典自由主义,相对保守,渐进性改革,在政治事务上慢慢缝缝补补,不慌不忙。
而法国人则是一腔热血,相对激进,伏尔泰卢梭等人为法国人设计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的美好未来,于是大家不管过去什么样,全部都朝着美好未来而努力,可是换来的结果却是大革命闹了一百多年,才相对稳定下来。而与此同时,英国人早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工厂、研发新技术,凭借军事实力和殖民贸易登顶日不落帝国了。
历史上,凡是按照先画靶子再射箭的理论前进的国家,多半都没有好下场,要么发展到最后变了味,要么绕了一大圈多余的路才实现最初的目的。前者如苏联,后者如法国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英国的政治智慧,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、学习。
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,我一直都在不断思考自己该怎么做之类的问题,可是怎么思考都不满意,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。我想不出一个可以完美解决所有问题的理论,如果要想很多个又没有时间和精力,也缺少知识储备。最后就只好陷入无尽的内耗里。
而用经验主义的思维去想的话,我不需要想出什么完美的理论,只需要回忆一下自己过去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,然后按照过去经历得出的经验或教训,指导自己接下来怎么做就行了。
比如一个朋友没理我,我开始担心他是不是讨厌我。如果用理性主义的思路,我要先思考人和人应该怎么相处,然后再去定义我是什么样的人,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人,最后总结出跟这位朋友相处的完美之道。
而按照经验主义,我只需要想过去这种情况发生时有没有问题?没有问题,他有时只是忘了看手机而已。那么OK,这次估计也没事,把心放宽吧。
你看,全程轻松,自然,没有过度思考,完全不需要想什么高深的理论。
为什么要那样想呢?直接走就行了,就这么简单。
评论
总之,太注重一劳永逸的这种思想模式,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塑造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