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过度在意另一个人的回复及看法,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自由交到他手上


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有一句名言:“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人际关系。”过去我很不理解这句话,但到了今天,我已经对这句话非常认同。

诚然,就像萨特说“他人即地狱”并不是要我们远离他人,而是强调自己不要被他人目光左右一样,阿德勒的这句话也不是在劝我们远离一切人际关系,而是在提醒我们,如果我们过度迷失在人际关系中,就会因失去自我而痛苦。在这一点上,阿德勒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和萨特的“他人即地狱”很像:如果我们在与他人社交的时候,过度在意对方的回复或看法,其实就相当于把决定很多事情的自由,交到了我们所在意的那个人手上。

因此,对别人保持尊重,但不要过度在意才是正确的社交态度。就像一句话说的:“我们要以不要脸的心态做事,但不要真做不要脸的事。”自由就像空气,拥有充分的自由,是在社交过程中保持自我的必需品,否则可能就会缺氧而死。

说完了个人正确的社交态度,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一个问题:究竟什么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呢?我认为,最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是:我是自由的,你也是自由的。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,在与彼此的相处中严格遵守对方的自由边界,在没有对方许可的情况下不去干涉他的个人事务。我把这种相处模式称为“两个自由人的相处模式”。这种相处模式对我而言是最舒服的模式,也是我认为两个成年人之间最理想的模式。

当然,如果有人主动想被别人管或者想管别人,我也会表示尊重,但我不会选择成为那个管别人、或者被人管的人。我不会尝试改变他的想法,但也可能选择不与他深交。毕竟与谁交友也是我的自由之一。在之后的社交中,我也可能会把它作为一个朋友是否值得深交的前提。

当然在这里还需要说的是,尽管拥有自由边界的社交值得推崇,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,主动踏出一点界线(但不多),反而是两个人进一步交往的开始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人刚刚认识时,必须有一个人先打开话题;以及两个人从普通朋友变成好朋友时,必须有一方先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,例如寻求安慰,如果对方满足了你的要求,两个人的友谊就有可能升温。

总之,人际社交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,比起按照规则循规蹈矩,随机应变才是更重要的技能。因此这篇文章只算是一个指南,最终与他人相处的效果如何,则要取决于你随机应变的能力了。
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