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, 2025的博文

记一次和朋友的对话:人生来自由,但是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

u: 卢梭在《社会契约论》的开篇说,人生来自由,但是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u: 这个枷锁就是人类社会 u: 所以启蒙思想家们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个枷锁变得更好,而不是放弃枷锁,让人都脱离社会生活 u: 人类一个弱小的生物,是因为结成社会才发展壮大,成为地球的霸主的 u: 所以未来的人类如果想要生存只能让整个社会越来越好,大家越来越团结 u: 诸如我们这样的原子化高控制社会是既不幸福也没前途的,我是这么认为 u: 人因为组成了社会才强大,人从社会中得到帮助,却也因为组成了社会丧失了一部分自由 u: 诚如卢梭所说:如果不是为了生存,谁会自愿交出一部分自由 u: 我们把一部分自由交给你,而你,法兰西皇帝,不该为我们交给你的自由负责吗?你要浪费我们给你的自由吗? u: 你管理我们,这是一种契约,而不是一种权力。你若管理不好,你就滚蛋,我们自己选一个管理者! --- u: 看到有人去体验荒野求生 u: 是一个做自媒体的老板,好像是影视飓风的Tim吧,我只看了剪辑 u: 平时在视频里话这么多的一个人,直播讲了几句话就没了 u: 开始思考人生 u: 他短暂地游离于人类社会之外 u: 可是正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人类社会,他自己在那里也有事业,他才能放心地短暂游离 u: 而他终究要回去 u: 而即使在游离时,他也有紧急求助手段,防止自己真的在野外死掉 u: 说不出来的感觉 u: 人生来自由,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这是我们的幸运,也是我们的束缚。

选择性坦率+增强主体性:从小狼的恩人那里学到的

昨天跟一个叫小狼的好友聊天,这个人跟我一样,同样会想很多东西,曾经遭遇过父母的PUA,又自我提升让自己成长。然后同样有心理问题和ADHD。可以说我和她太像了。 而她也遇见了一个帮她成长的人,就像我遇见老诺一样。这个人虽然和老诺性格不一样,但却也有一些共同点。根据我的观察来看,他们都能从帮助别人身上找到获得感,然后都喜欢坦率的人,钟爱坦率的交流方式。老诺自己坦不坦率我不知道,但她很喜欢听别人坦率。而小狼的恩人,则是对大部分人都不会坦率,会回避,但遇到能坦率的人,也非常愿意交流。比如小狼本身就是她遇到的愿意交流、坦率的人之一。 我从小狼的口中听到她的故事,这个故事让我收获很多。主要体现在她的恩人的一些做法,一些人生态度和行为,非常值得我借鉴和学习。 首先小狼的恩人很能分清谁是谁,跟有些人她只会做好该做的部分,不仅不会坦率,反而会回避,不喜欢别人打听自己的信息(感觉这似乎是喜欢坦率的人的共同点,他们会分人,有人适合坦率有人适合回避)也因此她跟大多数人边界感很强,十分不喜欢对方逾越边界,在一些事情上显得我行我素(尤其是当对方喜欢她逾越了她的边界时),十分有个性。 但一旦遇到了能够坦率的人,她也会十分愿意坦率,愿意跟对方讲一切,只因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。当然你最好不要假装真诚,因为这样的人往往直觉敏锐,她们很轻易就能分辨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。(说到这里,我突然觉得这可能是远古流传下来的遗传,她们的祖先可能都是远古时期的高手,祖上显赫,只是到了现在才没落成了普通人,但基因并没有消失) 所以,这就是我学到的第一点:相处要分人,对于大多数人应该回避,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,而对于少部分人则可以坦率一点,就坦率的活着。 至于界定“大部分人”和“小部分人”的条件,我想应该是真诚。正所谓“偏爱只给真诚的人”。我也喜欢真诚的人。 我也能理解坦率的好处。跟对方坦率,自己也会很开心,因为真实的自然表达,就会让人看见,人都想有被看见的欲望,这很正常,也值得追求。当然前提是,不能因为坦率而受到伤害。因此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很重要。 我学到的第二点则是,主体性要强一点。 这就是我过去一直想的问题:我是自由的,只要我能为我的自由选择负责,那我就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。同样的,只要我的自由不干涉别人,别人也没有理由干涉我。在我的自由范围内,我想做什么都可以。我有非常足的底气:我就是这样,我又没碍你事,你管我...

博文后续:培养你的松弛感

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博文,名字叫做“ 思考到累也停不下来的根源:系统1和系统2的混淆 ”。今天接着那篇博文来写一写,用相对不那么专业,但是更偏生活化的语言讲讲自己该怎么做。 简单来说就是,想问题应该简单一点,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用经验判断就足够了。我和一些陷进思考状态的人喜欢把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仔细思考,用逻辑层层推演,其实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层层推演,日常生活放松一点就行了,这样一直想自己会很累。 再说的直白一点,就是思维模式需要改变,从什么问题都要仔细想,都要进行逻辑推演,转变为大多数问题可以直接用经验判断,只有极少数才要想那么仔细。这样一来,想问题就会轻松很多,不会脑子天天累得像诸葛亮一样。 都说在中国生活成本很高,社会上有太多坑需要你避,所以这样过度思考在中国也是正常的,因为你需要时刻保持警惕,防止别人坑你。社会对普通人几乎没有保护机制,除了维持治安,食品安全、福利政策几乎样样没有,保护自己的责任都被加在自己身上。 (但是你的税还是要交的)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是太超前了。 想问题简单一点,多做简单判断,只有极少数的情况才需要仔细思考。生活放松一点,只有你自己真正做到了放松,把自己当一个正常人,你的心理疾病才能慢慢痊愈,你的生活才能真正开始一步步好起来。(因为你认识到,你不是做给社会看的,你有你的个人生活,你不但不需要为了社会做些什么,反而社会因为你纳了税还需要为你做事。把自己当正常人,一个公民,而不是一个工具,一个他人旗下的奴隶。) 培养你的松弛感吧!

发朋友圈的四个原则

发朋友圈的四个原则 1.朋友圈是用来刷存在感的,不是用来分享生活的。在一个大家都顶着面具做人的社会里生存,生活状态永远只能小氛围分享,ins如果在中国能用,估计也没什么人会发生活状态,大家只会用来发广告 2.分享生活需要讲究一个原则:保证真实(不然你分享它干嘛呢?) 3.刷存在感也需要讲究一个原则:人畜无害 4.可以用第1条来决定谁能看朋友圈,如果你想让这个人看存在感,你就把朋友圈展示给他,如果你不想让这个人看存在感,就把他设为不可见或者仅聊天。但如果你想分享真实的生活和心情,那还是找个人私聊吧

我有很多个不同的我

我有很多个不同的我。举个例子: 1.  自信、能量满满、开放的我 2.  平静、惬意、松弛的我 3.  自卑、拘谨、自我设限的我 以上三种都是我的不同面,同时存在于我这个人身上。 一般来说与人相处的时候第一种样子最合适; 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第二种最合适; 第三种不好,我不喜欢。 如果遇到可以松弛的人,我也可能会展现出第二种样子。 总之,我有很多个不同的我,或者说我平时有很多面表现出来。 基于自我同一性,在大多数人面前我不能跳得太快。真正的爱是爱一个人的自我流动性,但是并非在所有家人/朋友/恋人身上都能遇到这种真正的爱, 所以要看人。 如果有,那一定要珍惜。

记一次和朋友的对话:我是否该加入社会主流规则?

u: 我确实小孩子 u: 世界可不止想想问题,读两本书那么简单 u: 我脑袋中所谓的“单纯关系”,对我爸的反对,既是馈赠也是魔咒 u: 可能它让我没有变得那么庸俗,认识很多人;但是一旦开始涉及物质利益层面,魔咒一面就开始生效 u: 之前某大佬跟跟我说过两句话 u: 1.我现在之所以还愿意在这里跟你聊天说话,其实是因为你很善良 2.XX你是不是觉得你很聪明,你很憨啊 u: 我妈说他第二句讲的是我虽然很会想问题,但是人际交往方面很单纯 u: 其实我很善良吗XX(朋友名字) u: 并没有,我自己后来都发现了,我也是个很复杂多元的人 u: 只是那个魔咒一直在束缚我,所以我接受不了我物欲的样子 u: 哪怕我想,我很多事情都想过,可我做不出来 u: 我最大的进步可能也就到没人看见我就没事的程度 u: 所以我不愿意承认甚至对抗那一部分自己 u: 这就是我的阴影 u: 但是不愿意接受现实世界的利益性,我有时就进步不了,如果对方是一个会在意的人,我可能会惹他不开心 u: 惹他不开心都是小事,最重要的是,我无法利用社会的规则去保护自己和我爱的人 u: 虽然我确信世界并不都是这样的,你说是念想也好,没看过也罢,这是我的世界观,也是我的信仰 u: 普罗大众更有钱的地方,社会道德水平会高许多 u: 我有时间应该去看看台湾电影《老狐狸》,看看导演到底怎么想 u: 举个例子假如我想给我自己和爱的人一个好的食品环境 u: 中国的食品安全简直太糟糕了 u: 如果我在利用这个规则,那我比如可以做一个大领导,可以签个项目从中牟利,然后拿钱去超市买好的进口食物 u: 或者好点的公务员其实食品有特供,也会发好的东西 u: 总之很多, u: 但如果我不愿意加入这个规则 u: 我可能就要自己种地 u: 想吃好食物就要自己来种食材,做饭 u: 21世纪了什么都自己来是不可能的,你最多也只能一小部分 u: 所以我能理解一些同龄人,我想通了我也不结婚生孩子 u: 加入规则有好处 u: 如果我是我自己,我可以无所谓 u: 但假如我有我的家庭呢,假如朋友需要帮忙呢 u: 假如你说:XX能不能帮我一个忙,这对你很重要,我想帮这个忙,可是没有这个能力呢 u: 当我直面社会的时候,才发现它的残酷 u: 可我却像个迷茫的孩子一样 u: 我只是跟你吐槽 u: 你们都说我不要想太多 u: 可我觉得是现实逼我想...

记录一下我的相处模式

关于人格面具(前提) 人格面具是自然的。说是人格面具,其实就是一种筛选。就是你知道这个人不够亲密,有些话不能给这个人说。它是一种筛选,而不是一种掩饰。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我的人格面具: 睿智 冷静 理性(第一个特点) 能共情 会安慰别人(第二个特点) 当我放下人格面具,就意味着我将真诚待TA 在我心目中,如果有人能让我这样做 那是很不容易的 前提:如果想让我真诚 对方也需要是能真诚的人 我会明确区分对方是需要用人格面具对待的人, 还是值得真心相处的人。 这主要取决于对方是什么样的人,和我喜不喜欢TA 但无论我要用人格面具还是真心 我都会用适合他的方式与他相处 并保证做好我该做的事情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以下是个人喜好: 喜欢真诚的人, 喜欢直接自然的交流方式 不喜欢不会互相尊重的人 尤其讨厌骂骂咧咧和没有素质的人 这种人是社会的垃圾,打交道就是浪费时间 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 我可以把这些话讲给真心对待的人听 但这个博客依旧不会给任何人看 这是我与自己的约定

思考到累也停不下来的根源:系统1和系统2的混淆

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,我进入了一种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我会持续不断集中注意力想问题,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一般,我不但会觉得很累,也会收获“自己很厉害”之类的正反馈,我曾尝试过中断这种状态,却中断不了。这种一直想问题但听不了的状态,让我苦不堪言,既不知道原因,也不知道如何停止。 而现在,借由《思考:快与慢》这本书中的概念,我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状态的原因,以及如何解决。 先贴一个编程随想的博文在这里,与我要讲的内容有关,可以先看看他的: 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?——谈谈心理学的成因,并分享俺的经验 - 编程随想的博客

AI问答:总结一下加缪的哲学思想

问:总结一下加缪的哲学思想 答:加缪的思想核心可以一句话概括:世界是荒诞的,但我们仍要热爱生活。 1. 荒诞(Absurd) 世界对人类的追问沉默不答,人渴望意义,却发现宇宙毫无目的,这种“意义的渴望”与“世界的沉默”之间的张力就是荒诞。 荒诞不是世界本身的性质,也不是人的本性,而是两者碰撞时产生的体验。 2. 三种回应荒诞的方式 加缪在《西西弗的神话》中给出: 1. 宗教式的跳跃:把意义寄托给上帝(加缪反对,认为是逃避)。 2. 自杀:直接否定生命(加缪反对,认为是放弃自由)。 3. 反抗(Revolt):承认世界没有终极意义,但依然选择生活,并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。 3. 西西弗的隐喻 西西弗被罚永远推巨石上山,巨石每次滚落。 这是荒诞的象征:人生的努力终将化为虚无。 但加缪说:“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。” 因为幸福来自于在当下的投入,而非终点的意义。 4. 反抗的伦理 反抗不是盲目对抗,而是在无意义中创造价值。 加缪强调正直、勇气、热爱人类,即使知道没有终极答案。 5. 自由与责任 当宇宙不再有预设的意义,人反而获得了绝对自由。 这种自由要求你自己定义生活的方向,并为之负责。 6. 归纳 加缪哲学三句话: 1. 世界无意义,这是事实,不是悲剧。 2. 不要逃避,不要放弃,要在荒诞中反抗(创造自己的意义)。 3. 幸福来自活得充实,而不是找到宇宙的终极答案。 如果你愿意,我可以帮你做一个“加缪 vs 萨特”核心思想对照表,把他们的共同点和分歧一眼看清。 你要吗?

AI问答:罗杰斯和荣格在人格面具的观点上有不同吗?

问:罗杰斯和荣格在人格面具的观点上有不同吗? 答:有,而且差别很明显——两人虽然都关心“真实自我”和“社会角色”的关系,但荣格把人格面具(Persona)当作“必要的社会工具”,而罗杰斯更倾向把它视作“阻碍自我实现的假面”。

AI问答:总结一下萨特的哲学思想

问:总结一下萨特的哲学思想 答:萨特的哲学思想核心可以用一句话压缩:“存在先于本质,人被判定为自由。” 下面分层梳理他的思想脉络: 1. 核心命题 存在先于本质 传统哲学(尤其是宗教和本质主义)认为,人出生时就有“本质”(天命、性格、目标),然后才去实现它。 萨特反过来认为,人一开始什么都不是,先“存在”在世界上,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“本质”。 2. 自由与责任 人没有预设的命运,所以绝对自由。 自由不是轻松的礼物,而是沉重的负担:你做的每个选择,都在定义你是谁。 因为自由是绝对的,所以责任也是绝对的——你不能把错误推给命运、上帝或本性。 这就是萨特的那句名言:“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。” 3. 恶意(Bad Faith) 人类经常用“恶意”来逃避自由和责任。 表现方式: 假装自己是某个固定角色(例如“我就是这样的人”)来逃避改变。 把决定权交给外部力量(命运、社会、他人)。 对萨特来说,这是一种自欺。 4. 他人即地狱 出自《禁闭》(Huis Clos),意思不是说别人都讨厌,而是: 他人的目光会把你“凝固”为某种形象,限制你的自由。 你在别人眼中变成“物”,失去了随时重塑自我的流动性。 但他人也是你自我确认的镜子,这种关系永远是冲突的。 5. 存在主义伦理 没有普遍的道德法则,你的行为就是你为全人类树立的榜样。 选择的意义不仅关乎你自己,还关乎“人类应当是什么样”。 所以,自由必然伴随道德的自我要求。 6. 归纳 萨特哲学可以浓缩成三句话: 1. 你没有天生注定的样子,你是谁,全由你来决定。 2. 自由是无法逃避的,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。 3. 逃避自由,就是在自欺。 如果你愿意,我能帮你做一个萨特与尼采、加缪的思想对比表,这样更容易看出萨特的独特之处和局限。 你要我做吗?

AI问答:荣格本人认同人格面具是一个好事吗?

问:荣格本人认同人格面具是一个好事吗? 答:荣格本人认同人格面具(Persona)是必要的,但绝对不认为它是纯粹的“好事”——他既肯定它的功能,也反复警告它的危险。 1. 荣格的正面评价 社会适应工具:人格面具是人类为了适应社会规则、角色期望而形成的外在形象。它让你在不同场景下能顺利扮演“学生”“同事”“朋友”等身份。 必要的中介:荣格认为完全没有人格面具的人会在社会交往中陷入混乱,甚至无法生存。他直接说过:“没有人格面具的人就像没有皮肤的人一样。” 心理能量的节约:它能让你不用每次都把全部真实自我暴露给外界,从而节省心理能量。 2. 荣格的负面警告 身份混淆:如果过度认同人格面具,你会以为“我就是这个角色”,而失去和真实自我的联系,这就是荣格所说的“被人格面具吞噬”。 心理停滞:过分依赖社会认可,而不发展内在个性,会让人的心理成长卡在某个阶段。 脆弱性:一旦角色被夺走(比如失业、离婚),人的身份感可能彻底崩溃。 3. 荣格的核心立场 结论:人格面具是必要且有用的社会工具,但只能作为“外壳”,不能当成“灵魂”。 他的理想状态是:有一个健康、灵活的人格面具,同时保持与内在自我的联系。 换句话说,面具该戴时戴,不该戴时要敢于摘下。 如果用荣格式的比喻: > “人格面具就像你的衣服。穿它能让你适应场合,但如果你以为自己就是衣服,那你就迷失了。” 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荣格原话里对人格面具的正反观点对照表,这样你能直观看到他态度的两面性。 你要我做吗?

博客停更公告

这是一则停更公告。 本博客已经停更,但所有内容将保留,与旧博客一起,它们是我过去一年以来最宝贵的财富。 后续如果再有文章,我会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,那个号会公开给别人看,不是只写给自己,用来锻炼表达能力,以及文笔。 除了博客,我还留下了很多聊天记录或空间、贴文,它们也一样是我最宝贵的财富,我可能会隐藏,但不会删除。有的记录本就是共享的。 在此感谢所有朋友的帮助。在我心情低落时任何一个愿意拉我一把的人,都值得我铭记和感恩。 感谢老诺,尽管我后来变得依赖你,但我也依靠自己走出来了。 也感谢小玖姐姐和木木,都与我有过几次对话,对我颇有帮助。 希望所有人都OK,包括我最好的朋友和我自己。

我的祷告词

由于我的性格问题,内心缺少宁静,而我暂时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持我做一个自由人,于是我决定暂时皈依新教,暂时结束内心的混乱。 皈依是暂时的,成为一个自由人依然是我的目标。在信教过程中,皈依与自由独立理性不冲突,只是我同时需要遵循基督的教导行事。 以下是我为自己写的祷告词。 神啊!请让我在你这里暂住一段时间。待我懂得更多,有充足的底气做一个自由人时,我将会带着您的恩典离开,成为我自己。 在这里暂住时,我会信您的话,按您的教导行事。请给我勇气,赐我智慧,让我暂时仰赖您的包容走下去。 我终将成为我自己,感谢您,以及所有在您的恩典下或还未接受您恩典的人们,对我的包容与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