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“海洋性政治观”相对的概念,是“陆地岩石性政治观”。前者战略目标明确,战术上敢于妥协,善于用圆滑的方式达成自己想要的目的。后者,战略目标明确,战术上原则坚定,不容妥协,不达目的绝不罢休。
海洋性政治观并非没有原则,和陆地岩石性政治观的差距只在战术方面——海洋性敢于妥协,陆地性非此即彼。可以说,海洋性政治观在国与国、人与人之间留下了一片可以伸展空间,这是它与陆地岩石性政治观的不同之处——后者更喜欢分清“谁是朋友,谁是敌人”。
曾听闻一段历史,不知真假:土耳其国父在去世之前,给簇拥他的手下留了一段遗言,教他们“治国之道”。国父说:“以后如果你们不知道怎么办才是正确的,你就看英国就行了,那就是正确的。”……
这个遗言太过直白,以至于我印象深刻。但你仔细想想,结合我们所了解的历史,英国确实是海洋性政治观的典范。丘吉尔说:“英国没有绝对的敌人,也没有绝对的朋友,只有绝对的利益。”以前我听这句话也觉得很滑头。但后来想了想,这样对谁好呢?当然是对英国本地人好啊!
于是我便推测了一下国内很多人喜欢法国的原因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,法国人革命把国王砍了头,英国人改革跟国王妥了协。二战后,欧洲式微,英国第一时间站队美国,加入北大西洋共同防卫体系。法国在戴高乐的带领下,首先与从属苏联的中国建交,甚至一度退出了北约。
法国有一个“戴高乐主义”,强调独立自主,这让法国至今没有美国驻军,是欧洲唯一一个能够独立生产武器的国家。法国的独立和瑞士不一样,瑞士是武装中立,力求自保,法国的独立是一种大国遗风。
但英国也因为它敢于妥协的特性,政治过渡平稳,在法国闹革命时私下发展经济,进行工业革命,成为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。
只能说,这两种观念各有利弊。
但海洋性政治观可以被我们用在人生哲学上。其实,它本身也不是仅限于政治领域。比如我目前与人交往的原则“对该坦诚的人坦诚,对该隐瞒的人隐瞒”,敌我分明,就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陆地性岩石政治观体现。如果是海洋性政治观,应该是跟任何人之间都留下伸展空间,只是有的人伸展的多点,有的人靠近的多点。原则上一视同仁。
这是英国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。无论对个人,对国家,都值得借鉴学习。
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