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生不该先画靶子再射箭。 理性只适合用来解决眼前的事情,不适合预测之后的事情。 很多人太相信逻辑与推理了,没搞清人的逻辑具有局限性,如果尝试推理出很久之后的事情,那大概率是具有偏差的。 因此不要按照自己推理出的蓝图改造自己。 你自己是过往人生经历的叠加,你从过往经历中归纳并总结出的经验就是你的人生智慧,而不是你自认为正确的推理结果。 由于逻辑局限性,推理结果往往很可能是错的;但经验往往不会是错的,因为经验直接来源于人生经历,如果人生经历错了你就不会走到现在了,换句话说你也不会把明知是错的人生经历总结出正面的结论。因此,经验比人的逻辑推理更可靠。 所以人其实根本就不用思考自己该是什么样的。 如果你的人生目的就只是做自己的话,那就按照你曾经最舒服的时候的状态来生活就行了 ,因为你在这种状态里那些习以为常的举动和生活方式,就是你最大的智慧。 经验主义并非不需要理性,它只是强调经验才是人最主要的智慧来源。” (配图:英国思想家约翰•洛克)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,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总结出来的,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。 作为启蒙运动时期的产物,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都强调理性对人的重要性,强调人要按照自己的智慧理性地做出决定。这是二者的共性。 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如何获取智慧上。 经验主义者认为智慧来源于过往的经历,人本身是过去经历的不断累积,是过去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事塑造了我们。因此人通过对过去发生的经历的不断总结,提炼和归纳出自己面对不同事情的处理方法和原则,形成自己的智慧。这就是经验主义者认为的智慧来源。 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智慧不一定要通过经验累积,也可以通过直白的逻辑推理而获得。但经验主义者则不认可这一套,他们认为人的逻辑只是用于解决眼前问题的工具,不能推演出很久之后的事情。因为他们相信,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,没有任何一种计划或理论能在未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屹立不倒,人无法通过逻辑就推理出千古不变的“真理”,这样的“真理”一定是片面的、甚至是荒唐的。因此只能依据过往的经验走一步看一步,边走边改,还要小心别把以前的自己丢掉,避免“邯郸学步”。 我们所熟知的,写出《通往奴役之路》的经济学家哈耶克,就是在经济学领域强烈反对纯粹理性主义的典型。他支持自由市场,认为计划经济不可能成功,在二战刚结束时就预言苏联阵营的计划经济终将失败。事实果真如此,90年代红色阵营的成员最后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