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5-24

你,真的做到独立了吗?

“独立的人,是应该会以独立的姿态,与他人相处的。”



今天是周六,我去南京玩。去之前我发了一条朋友圈,问有没有在南京的朋友,愿意请我吃饭。底下一个很久没联系的老朋友给我留言,她人在杭州,她说我可以给她买一张机票,让她飞过来,然后请她吃饭。

这种亏本的买卖我当然是不会答应的,于是我说等我哪天去杭州,我再请你吃吧。

她说,这样可以。

下午我先去了新街口,拍摄了一些照片,然后去了古鸡鸣寺。这是南京一个很有名的景点,我去的时候游客居多。结果我刚到门口,准备买票,那位许久没联系的朋友忽然给我发消息:“你在吗,我现在很需要人倾诉。”

虽然有些突兀了,但之前毕竟是很好的朋友。加上她竟然能想到我,虽然有我发了那条朋友圈、意外刷了存在的原因,但也能够说明,她似乎确实找不到人说话。秉持着某人传授给我的精神,我淡定回复:“请说,怎么了?”

她说:“你可以打电话吗,我说不清楚。”

虽然人在景区门口,但我带了耳机,所以我直接给她拨了过去。然后,我在景区门口徘徊了一小时,听她说了她最近经历的事情,并尝试给了她一些建议。

她的经历让我反过来审视自己:“我真的做到独立了吗?”

她经历的事情是这样的。

她现在人在大学,在班上遇见了一个男生。这个男生看起来很好,但总是喜欢吹牛。他说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女朋友,长得漂亮学历又高,只是不能经常见面。

除此之外,那个男生还总是刻意接近那位朋友。她对那位朋友说,你是我在班上最好的(后来又称做唯一的)朋友,意思就是:这是我与你走得很近的原因。

这个男生看起来很好,除了他会走得太近以至于让我那位朋友感到不舒服以外,别的方面看起来都挺好的,也很正常。可是前两天,那位朋友从那个男生的兄弟口中得知了他的“真相”,让她三观尽碎。

简单来说,那位男生并没有一个长得漂亮学历又高的女朋友。现实中确实有这个人,但不是他的女朋友,而是他的爱慕对象。他一直苦苦追寻那个女生,那个女生却一直对他无感,可他不死心,一直苦苦追求。到最后,那个女生被他搞烦了,说:“你以后就再也不要找我了!”说完就扇了他一巴掌走人了。

而那个男生在班里也不止跟我那位朋友走得很近,跟其她女生也或多或少都有一点,而且跟很多女生表过白,虽然没人理他。到最后,他开始跟我那位朋友表白。朋友懵了,她当然不愿意接受一个不喜欢的人突兀的告白,可是那个男生开始死缠烂打。她为了避开那个男生,甚至说出“我就是为了你的钱”这种借口来打发他,结果那个男生最后真的给她发了很多红包……

她告诉我这些亲身经历的事情后,我想我大概明白了。

这个男生,他一直在苦苦维持着自己的人设,以便接近班上的女生。关于人设,其实我们与人打交道多多少少都会带一点,我认为带一点人设是正常的,毕竟人与人之间都会有一定的距离感、边界感,不可能一上来就把自己暴露给不了解的人,所以适当的掩饰是正常现象。但是那个男生的问题是,他添油加醋太多了。他为了接近班上的女生,把自己打包得过于耀眼,但真实的他与他立的人设相差甚远,所以当他真实的一面暴露在我那位朋友面前的时候,那位朋友才会感到眼前一黑。

而那个男生追求班上的女生,谈恋爱是目的吗?不,我认为不是。在这里就不得不把《EVA》里明日香的名言搬出来了:

真嗣:“我能帮你点什么?我希望能和你一直在一起。”

明日香:“那就什么也别做,别再靠近我,你只会伤害我而已。”

真嗣:“明日香,救救我!只有明日香你能救我了。”

明日香:“说谎,其实是谁都可以吧?因为你害怕美里和一号适格者,害怕父亲母亲,你只不过是逃到了我这里而已,因为这样做最轻松,不会受伤害。”

真嗣:“救救我吧!”

明日香:“你从没喜欢过别人,你心中只有自己,而你甚至都没有喜欢过自己。”


那个男生,就像《EVA》里的真嗣,他寻求那么多深度的感情链接,并不是真的喜欢某个人。不然他也不会跟班里的所有女生表白,一个人就算再滥情,也不至于短时间喜欢那么多女生。那个男生只是想要关注,想要被呵护,但他又不方便直接说出来,于是采取了看似最聪明实则最笨的方法——伪装自己,去获得他人“合法”的喜欢。但其实这种伪装的“合法”是不合法的,事情败露后,只会遭人厌恶。

所以,在他的内心深处,他其实很可怜,他渴望对方的关心,所以拼命伪装自己,渴望到了神经质的程度。可是,问题的关键是,这不是我那位朋友应该负责的,纵使他再可怜,我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,有自己的事情要做。所以我只跟朋友说,你的感受没错,你有你自己的事情,他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,你没必要包容他。

这件事情是我在古鸡鸣寺附近的公园里徘徊了一个小时听说的。在听她讲这件事的时候,我就一直在想,我难道就真的做到独立了吗?我会不会也潜移默化地想去接近某个人,可是骗过自己又骗过别人,可是在表面的喜欢背后,却并没有真正的喜欢,而仅仅是想要对方包容、想要对方关注呢?

那为什么我不能自己爱自己呢?我真的,如我所言的,做到自爱了吗?

我还会因为我自己的感受影响别人的生活,进而失去一个原本可能不错的朋友吗?

当我说出我把你看作重要的朋友,这种具有特殊性的话时,我究竟真的把她看作了重要的朋友,还是又一次以朋友为名的接近呢?

也许这是我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。

爱的传递:让自己的生命在与别人的相遇和碰撞中延续




“爱是可以传递的。把爱传递给别人,让自己的生命在与别人的相遇和碰撞中延续,这就是人生的意义。”



2022年的时候,我因为一件小事,跟高中朋友闹掰,非常伤心。慌乱之中,我买了故乡到苏州的火车票,去找一位朋友。

这段经历鲜有人知道,我只对几个很好的朋友提到过。然而,这段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,乃至今天。

要找的这位朋友是我的光遇好友。这个游戏很多人都听说过,是一款主打社交的游戏,可以称之为一个网络社区。我高三时过的特别不顺,压力很大,这款游戏给我提供了相当大的慰藉。其中有一个好友,从我入坑开始一直陪着我。她是我在游戏里的“监护人”,我大概也把她当成最好的朋友看待。

出发去找她的那天,其实我并没有下定这个念头,最初设想的是去苏州旅游,因为我的一个家人在苏州工作,可以暂住。可是,有一天下午我又为此前的事感到难过,所以我最终还是叫了网约车,从苏州出发去那位朋友的所在地——北边的常熟县。

司机是个很健谈的人。他一边聊天一边开,我看到他上了高架。我有点不安,可他偏偏没有要下来的意思。我问,常熟很远吗?司机说是啊,要开几个小时呢。你不知道吗?

我傻眼了。等我到了常熟时,天已经昏暗了,天空泛出淡淡晚霞。

我用手机给那位朋友发了消息。她上来先把我骂了一顿,说出行前都不规划的吗,不知道还以为我是你妈。然后问我饿不饿,如果饿的话,路那边有家面馆,便宜好吃,可以去吃点面。

她要去逛商场了。我不好意思直说我是来找她的,我就说,那我骑共享单车去逛一逛吧。于是我在她家附近找了一家宾馆,骑共享单车去城里了。

说实话,假如十年后的我看到这里(尤其是看简单的文字描述),或许都会怀疑那时的自己是不是有不纯的目的。可是当初的那种感觉我还记得,正是这种无法言喻的感觉,造成我后来做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
我骑车去了城中心。不愧是长三角的核心地区啊,即使是苏州边缘的常熟县,城区也比我的故乡还繁华。我在一家商场门口看了露天的演唱会,歌手唱的三首歌我至今还记得:《我好想你》《雨蝶》《屋顶》。这三首歌至今躺在我的网易云列表里。

等我回到宾馆时,她也早已到家了。我试着找她出去玩(说实话,真的好怪),她却不愿意出来。我忍不住说,其实我就是来找你的,没有别的目的。

她说:“我不喜欢这样。”

我就没有再追究。我有点不甘心,倒头就睡。

可是睡不着。我觉得她可能睡着了,但还是跟她发了条消息,内容:“我睡不着”。

她却回我了:“睡不着,就去外面走走吧。沿着路往南边走,那边有一个湖叫琴湖,那里可以吹到海风。”

于是最匪夷所思的行为出现了:

半夜十二点,一个刚刚成年的男生,拿着手机,穿着白色T恤,走在常熟陌生的夜间马路上,要去找一个没见过的湖。

我的印象里,我走过小路,踏入大道,路过一家便利店,没想到老板竟然和我重名。继续往前走,找到一座桥,再往回返,走入琴湖公园,穿过一家肯德基,来到琴湖旁边。

夜晚的湖,寂静而空旷。远处一栋居民楼上的灯火闪啊闪,8月末的风从湖那畔吹过来,扑到我的脸上。

我沉默了一会,掏出手机,给她录了一段视频。把我想说的话录下来,发给她。

我回到宾馆,顾不上洗澡,就躺在床上开始睡觉。我睡着睡着就开始哭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伤心。我一直哭到睡着,一觉醒来,已经是第二天早上。

她认真回复了我的话,还说:“你别把我当成朋友。”

这个人至今还是我的朋友,毫不夸张地说,她是除了家人外,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。这种感觉超越友谊,又和恋爱不同。如果非要用什么词去形容,可能就是一个素不相识、却一直关心的人吧。即使是后来的小羽,也无法撼动她的地位。

某种程度上,她本人和这段经历已经烙在我心里,塑造了现在的我。

2025年5月24日,我在光遇里认识两年的一个朋友问我:“优酱,你会愿意与我见面吗?”彼时的她,正在陷入人生意义的危机,生活也不如意。我想了想说:“会,毕竟我以前也不是没去找过。虽然这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愿望,但如果这个愿望能让你有生活的目标的话,我倒是非常愿意答应你。”

她很高兴:“好啊,那一言为定,优酱四年后要去日本见我。”

我说:“好的。那希望我见到你的时候,你可以比现在好更多更多更多,好到吓死我。”

其实我不确定是不是真的能见到她。

但是看她那么开心,我想给她一个约定,在她了解自己、发现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前,这个约定可以成为她的动力。

你教给我的,我没有忘。

我正在把你给予我的,传递下去给另一个人。

也许四年后,我真的可以在日本的某个街角看见她呢?即使不能,这个约定也可以为她带来一些改变,让她变得更好一些。

我让别人变得更好一些,我的生命也就在与别人的相遇和碰撞中,延续下来了。

与宇宙相比,我们的生命都很渺小。让自己的生命在对别人的益处中得以延续,在我看来,这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。

2025-05-23

商人思维——应对“不信任者”的利器



这个世界除了少量我们能够信任的人,还有大部分我们不能信任的人。这里的“不能信任”不是指对方一定是坏人,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,从而不方便判断。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原子化封闭社会,信任一个陌生人的成本过高,所以大家往往会选择不信任。

每个人对哪些人值得信任、哪些人不能信任的范围和定义不同,这是个人向的问题,本文不做讨论。但在本文中,我可以提供一种思维方法,你可以用它去有效地应对那些不足以让你信任(或者说有待观察)的人,以防止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,一大意被侵害了自己的利益。

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像商人一样思考,简称商人思维。

把商人思维用于与不信任的人相处是有效的。因为商业的核心就是利益最大化(虽然我不赞同这种纯粹的商业),当你用这种思路与一个不信任的人交谈,可以让你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利益牺牲做出最细密的考量。这非但不是对对方的不尊重,反而是对他的支持,因为如果你发现他真的没有问题,你反而能更放心与他相处,而不是把防备带到相处中的每一刻。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”只有心里有鬼的人才会遮遮掩掩。

商人思维有一个核心,就是“直白”。说话要直击要害,不拐弯抹角。在直白的对话中,我们需要考虑三个问题:

1.我现在有什么资源

2.你想要从我这交换(白拿)什么

3.我要不要给你

这里的“资源”不一定指金钱,还包括自己的时间、人脉甚至思想等更多东西。

用温柔的口吻向他提出这三个问题,全程保证有素质,且充满耐心。耐心观察他的回答,根据做进一步的判断。观察的时间长度,视自己的感觉而定。

还需要特别注意对方的语言骗术,例如“只有我可以”、“这件事非常紧迫”等等话语。这些话语的背后往往隐含着针对你的欺骗。如果对方要给你一件好事,不妨思考思考,我究竟算个老几,有这好事怎么不给他朋友,而是过来给我呢?很多人之所以被骗都是因为盲目自满,多思考思考背后的“为什么”,有时答案就能浮现。

希望这篇教程对你有用,能帮你学会甄别一些身边的人。

放下对别人凝视的恐惧:成长是自己的事情,不需要表现给人看



“班主任的死亡凝视,让我们被培养成动物园的猴子——当然,这种培养不仅限于班主任,而是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。

你不是动物园的猴子,不需要别人看到,你是独立的人,可以有自己的想法,可以纯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。”




我觉得很多人自我成长都有点刻意。

比如你了解到了一个“我要独立”的理念,并且你也认可,“我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”这种精神是正确的。可是,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发个朋友圈,或者告诉最好的朋友,你发现了这个道理,然后你会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变得更好。如果朋友是一个正常人,他就会很奇怪:你既然说要独立,不在意别人的看法,为什么还要特意过来跟我说一声呢?

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太在意别人看法的结果。只要还在意着别人的视线和看法,你就不算真正的长大。成长本身是你自己的事情,不需要表现给别人看到。等你自己慢慢地成功变好了,再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去帮助别人,别人自然会看到你的进步。在此之前不需要那么着急地表现自己。

这种现象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似乎特别普遍。我观察到,很多人都想要进步,但却没有摆脱想要表现的想法。我朋友圈里就有一个好友,天天跟我一样发自己的见解,嘴上说着自己想独立,但有时还是会在意别人对她不好,或者不回复她,也会通过刷朋友圈来博取关注。这样的表现,当然不算是长大和独立,属于是懂得了道理,但没有去真正地落实。

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父母、老师规训地太多了。我们被培养得容易在意别人的视线,尤其是那些当权者的。比如班主任的死亡凝视,你之所以害怕班主任,是因为他只要不满,就可以用一句话剥夺你的利益(没收你的手机,或者叫家长)即使是上了大学,自由度增加了,老师也依然会用权威恐吓班里的同学。再往深了说,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不是依靠规则和法律,而是依靠权威和对权威的恐惧。在这种权威模式下,所有人都必然会用放大镜一样扫描自己身上的错误,因为这些错误但凡被有权威的人观察到,可能就会遭遇灾难,所以人们都学会了“自我审查”。

久而久之,这种习惯对人的精神状态当然是有影响的,它甚至可能会从根本上重塑一个人的人格。

解决方法也很简单,只能从自己做起,放下对别人凝视的恐惧,接受自己的独立(光是想到还要学着去接受独立就感觉很可悲)要明确一个道理:成长是自己的事情,你不需要表现给别人看,自己变好就可以了。只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人,而不是动物园里供人观看的猴子,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。

2025-05-22

别去比较,去思考,去感受。



“快乐就是快乐,就是你看见某个景色或者做了某件事、遇见某个人后,那种发自内心的愉快的感受。

快乐是有原因的,它不需要痛苦去衬托,没有痛苦的对比,快乐依旧可以发生。反而如果你一直比较,快乐就在持续不断的比较中被比没了。”

……





我们太习惯比较了。

小时候,被父母跟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比。大了一点,开始学会自己比,比谁比自己成绩好,比谁比自己长得漂亮。

然后就会产生嫉妒,想要去追逐,想把别人比下去。这正对应了我此前讲过的一句话:“我们不会平视别人,要么在俯视别人,要么在仰视别人。”

一切的痛苦根源就来源于此。来源于无休止的比较。

你把自己与别人比较,你就找不到自己是谁。因为你永远都在拿别人做模板对照自己,你一直都在试图成为别人的模样,而不是去思考自己的样子,去接纳和成为自己。

我们说,只有自己的内心充满能量,才能发挥出个人的潜力。一直跟别人比较,看似一直都在追寻目标,但其实自己一直都在有气无力地跑,追到筋疲力尽,到头来可能还会发现,你想要追寻的目标不是你自己想要的,而是社会告诉你该追求的。

你在不断的比较和模仿中,迷失了自己的模样。

所以不要去比较。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最没有意思。你不想知道你是谁吗?你不想尽情地做自己,去感受一次生命吗?人生只有一次,为什么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而是与别人比较好坏呢?

别去比较,而是去尽情探索这大千世界的模样,去尽情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。我们不过是宇宙可能性的一次表达,可即使这样,我们也要尽力让这场表达光彩夺目一些。你就是你,拿起你自己的剧本,去思考,去感受吧。

2025-05-21

别辜负那个能放下人格面具的朋友——哪怕只是一部分,也很宝贵




一切的期待、未能说出口的想法,都不如一个能坦诚相待的人。

“人格面具”的概念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。当我们面对另一个人时,为了便于相处,我们往往会在别人面前努力维持一个一致的自我。

举个例子:比如你一直是一个阳光乐观的人,这天你遇到了一件伤心事,无法消化。一个朋友走过来找你玩,你正想要不要向他倾诉,却意识到这样会破坏你长期乐观的形象——这个朋友正是因为你的乐观才乐于与你相处的。

你看,对于大部分人,我们其实都有这样一个先处理自己的形象,再对外展示的过程。但每个人的生命里,也都会遇到一些能够暂时放下形象的朋友。对这样的朋友,我们能够放下一部分顾虑,谈论自己脆弱的一面,甚至于无话不谈。

这样的人,是我们生命里最值得珍惜的人。真正的“自我”,是只能在这些值得信任的人面前才能展现的。

那么,如果我们仍然对这样的人掩饰,岂不是太可惜了吗?

我有一个异性朋友,我可以与她无话不谈。我视她为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知己之一。可是某天,我却开始对她产生感情,这种超越友谊的情感促使我开始试图尽力向她展示自己良好的一面。

她也许是能看透的,但她没有点破我。

直到最近,我才幡然醒悟。我不想因为恋爱而失去一个能够无话不谈的人。她对我如此重要,以至于我只能把她当成朋友——不然我会在与她的关系中迷失真实的我,而无论对我还是她,“真实的我”都是维持我们关系重要的原则。

因为不想以面具示她,所以,我接受自己的真实,以及普通。

况且我和她其实都不想真正谈恋爱。我或许也不是真正喜欢她,我只是渴望有人能全方位在意我。而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不可行的,无论什么关系,都不会有人全方位在意我。纵使是情侣,也会有自己的事情要做,更别提我本身就是向往独立自由的人。

想明白这一点后,我的思维就打通了。想要别人关心,比起请求别人的爱,自己爱自己是更好的途径。

别辜负那个能放下人格面具的人。我永远相信真诚是一切的必杀技,而对于本就可以真诚的人,则更应该珍惜。

诚实且勇敢地认真走下去吧。

2025-05-20

你想好成为什么样的自己,面对他人了吗?——树立你的人格魅力


“所谓的‘我’不过是无数个过去交织的结果,正因为那些失败,我才觉得我是我自己。” —— 日本大叔


原视频:BV1d4Eyz7Ecn(哔哩哔哩)



2025-05-19

人生的理想:在开放社会里做开源自己

 


“没有个性就跟死了没什么区别(個性捨てたら死んでるのと一緒だよ)”——山田凉


我的人生理想是能在一个宽容且友善的社会里做自己,保持自己的个性,这一理想今天可以用一种不同方式来表达:在开放社会里做开源的自己。


开放社会是社会学名词,开源则是计算机行业的术语。但这两个跨学科的概念却有着一致的核心,因为可以说,只有在开放社会的环境里,才能诞生开源软件这样的进步项目。


“开放社会”的概念由法国哲学家亨利·柏格森于1932年提出,后来经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《开放社会极其敌人》而广为人知。维基百科对开放社会概念的解释是:一个动态的且倾向于道德普遍主义的社会,个人自由和人权是开放社会的基石,政府容许并接受民间的批评,行为透明。而与之相对的封闭社会则是静止的、由一个封闭的法律体系或者宗教(准宗教)体系主导的,威权政府和大家长之手延伸到个人生活中去的社会。(概念经过了我的解读,维基百科原文看“这里”)


不同的博主、哲学家也会用不同叫法来称呼开放社会,例如现代自由主义社会、民主社会、自由世界等,它们指的其实是同一套东西。


开放社会因其开放性而孕育创新和人文精神,也因其开放性而相比于封闭社会更容易遭受挑战。因此开放社会有着与封闭社会截然不同的防御方法,如美国不会封闭国门,但有着高效的FBI体系。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。


“开源软件”的概念由埃里克·雷蒙在1997年提出,指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,并可在协议许可的范围内自由传播的计算机软件。开源软件最著名的作品是芬兰工程师林纳斯·托瓦兹设计的操作系统Linux。与知名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不同,Windows系统的源码归微软所有,且不能随意获取。对于已经设计完成的系统,除了2000年左右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对中国网开一面外,微软也不许他人私自传播自己的系统成品。Windows可以说是一款真正的“商品”。而Linux则不同,Linux的源码能够公开透明,并能够做到多人协作编写,所有人也都可以审查公开的源代码。这使得Linux拥有一些Windows和Mac OS不具有的优势,例如中立,以及安全。


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误区:源代码可以被所有人看到是不安全的,只有握在自己手中才安全。这就是典型的“封闭社会的想法”。我们须知,计算机程序都是人写出来的,而只要是人设计的产品,就总会出错。计算机程序往往是几千甚至上万条代码堆在一起,并且往往需要多人协作交流,这就很容易出现代码设计上的缺陷,也就是俗称的漏洞。一些黑客往往会利用漏洞攻入软件和操作系统,窃取用户隐私。


试想,同样复杂的Windows和Linux系统,Windows系统只由微软员工设计,也只能由微软员工审查。纵使微软是全球性科技企业,所拥有的员工也不过上万人,更别提其中专职负责系统编写的更只有一小部分。而Linux系统的源代码本就公开透明,全球热心的程序员以及使用Linux的个人、企业都能参与到对代码的审计中来,因为这对作为使用者的他们也有利。也正因如此,在成千上万对目光的审视下,Linux拥有的漏洞总能更快速地得到修复,也拥有比Windows更少的被攻击概率。


不仅如此,商业公司参与到开源软件设计中的例子也屡见不鲜。他们常见的做法是资助一些开源软件的开发团队,再以开发好的开源软件为核心搭建自己的商业软件。这实现了自由精神与商业利益的双赢。这其中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红帽公司和谷歌公司。红帽公司资助了开源Linux发行版Fedora的开发团队,又以Fedora作为自己的商业版Linux Red Hat的核心。谷歌公司最出名的两个产品:Chrome和Android手机系统,一样都是基于开源软件开发的。Chrome的内核是开源的Chromium,谷歌在Chromium上集成了自家服务和软件商店,成为了商业版的Chrome。而Android的基础是开源的AOSP,谷歌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家的GMS(手机端的谷歌服务套件),变成了我们熟知的Android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很多中国“国产软件”其实也是以国外的开源产品为内核的,比如QQ浏览器、360浏览器用的都是Chromium内核,华为早期的鸿蒙系统也依然在使用AOSP(最新的Next好像不是了)。所以当我回忆华为刚被制裁的时候,一些人兴奋于谷歌只能停止授权GMS却不能阻止华为使用AOSP,就觉得非常无奈。果真开放社会的结晶到了一封闭社会里,不是被抄袭就是被抵制,这是开源软件在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里碰撞的宿命。


而说回我的人生理想,我认为,可以把开源软件的精神类比到人的身上。人都有个性,而且可以说个性是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东西。而展示个性,就像一款开源软件面对大众一样,只有在开放的社会环境里,才能避免被抄袭和排斥,实现开源软件的理想;同样的,只有在允许多元、尊重不同的环境中,一个有个性的人才能真正、完全地展示自我,并带着这种自我去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。综上所述,我的梦想是,有朝一日能够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,做一个好的“开源软件”,做能够随心所欲展示个性的自己。

2025-05-17

找回被社会抛弃的自我


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“自我同一性”。


它的含义是: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,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整合起来,包括自己的理想、价值观、职业、人生观等等,最后形成一个一致的、稳定的人格,用这种人格去面对他人,成为认识自我及与人交往的基石。

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在一些好的教育,比如我看到的台湾公民课本中,老师会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、发现并接受与他人的不同,最后形成完整的自我同一性人格。而有的教育则不会这样引导,而是直接告诉学生“你是谁”。教育在这方面的引导缺失,很容易使人在成长中陷入迷茫。

举个例子好了,一个接受了正确引导的孩子,又身处一个能够容纳不同的环境中,当他在追寻某个目标(比如考试)时,如果遇到挫折、陷入迷茫,他很容易就能从“那是因为我不一样”/“我不适合做这个目标”出发去解读迷茫,然后进一步自我探索直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。同时学校的环境是宽松的,考试不好还可以发展体育或者学习技术,未来的职业五花八门且都有保障,所以大家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。

而反之,在一个缺少引导、又强行规定所有人都必须要追求某一个意义的环境,当一个孩子陷入迷茫,他不容易从“我不一样”出发解读问题,因为在意义单一的环境里,“你不一样”是你的问题,“大家都行,怎么就你不行?”于是这孩子的迷茫不但没有得到解决,反而还要拖着未解决的迷茫继续往前走,因为“大家都在为了(那个统一的)目标前进,你不能倒退”。

我们说,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。人在确定自我时,无论是思考理想还是职业,都必须回答一个公式:“这对我来说有没有意义?”每个人的意义都可能是不同的,你觉得养猫很可爱,他可能认为养狗更有用。你觉得读书陶冶情操,他可能觉得挣钱让人安心。意义没有对错。

一个社会对人的最高尊重,就是允许人选择自己的意义。​意义是我们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地方,是个人性格的核心。正确的教育就是引导人面对自己,通过了解自己来发掘和选择自己想要的意义,包括想做的职业,喜欢的生活态度,甚至喜欢一个什么类型的人,这都是值得尊重的。
而​一个社会对人的最极端漠视,就是架构一个统一的意义并强迫所有人追寻,还要设立奖惩制度去惩罚在追寻这统一意义的道路上掉队的人,鞭策所有人往前走。
​人在这种环境里找不到自我,听从指挥代替了个人选择,再加上内卷的加剧导致人在选择职业时侧重于生存而非爱好,最后把所有人规训成标准的样子。
在功利社会中,人只有标准和不标准,只有成功或失败,只有上岸和掉队,就是缺少了自我。所有比你有权势的人,包括父母、老师、领导都可以随意评价你,而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,不会正确评价自己——尽管这是你自己的人生。

找回被社会抛弃的自我,是成长之路上最重要的事情。

一切的一切,都没有标准答案——只要你相信就好!

2025-05-16

喜欢开放的人,喜欢真诚的人,这样的人最可爱,这样的国家最美丽




今天的标题有些长。但这个标题把我心目里理想的人类精确地描述出来,他们是我最想认识的人。

平等自由的价值观,是我心里与功利主义相对的观念。一个强调尊重,给予个人自由和机会,尊重人的个性和不同;另一个把个体束缚在规则里,用自上而下规定的标准让人们互相审视、评判,把个体打造成螺丝钉而不是人。

在平等自由的价值观里成长,在宽松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下长大的人,从小到大接受了别人的尊重、包容和理解,也会反过来包容他人。同时他们长时间感受到了社会中四面八方的爱,因此容易对人产生信任。而与此相对,在功利主义价值观里成长,并在持续不断的内卷和他人随意的评判甚至打骂中成长的人,要么锋芒毕露、精于算计、不屑于体谅他人、喜欢欺压,要么封闭自己、虽然保留一些善良却不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。可以说,平等自由的社会虽不能称之为天堂,但却实在是个人成长的沃土;而功利主义的社会则是个人成长的地狱,因为个人在其中没有成长,只有无休止被规训。因此功利主义的社会里永远只有成功者和失败者,就是没有人。

一个习惯了功利主义的人与一个习惯了平等自由的人互相交流,有时会有逾越不了的鸿沟。比如,一些人把女人说成泄欲或生育的工具,或者把孩子说成养儿防老的储备。习惯平等自由的人往往感到厌恶,比如一个女生会想,我是我,有我自己的性格,为什么要把我物化?可以说物化是功利主义社会的核心。功利主义只有把人物化,才能把人当成指标,让人去追逐各种虚无的头衔;如果每个人都觉醒,并产生了独立自主的意识,对于某些依靠物化人把人玩得团团转便于管理的人来说,将是他们的灾难。

正如我最近在看台湾的公民教材,这门课就相当于大陆的政治课。公民教材的第一课,是教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同,而政治课本的个人部分,则是告诉学生“你是谁”。一个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、定义自己,另一个却是直接告知学生你该有什么定义。这大概就是两种价值观不同的体现吧。

2025-05-15

洗掉你的功利主义价值观




“爱自己,平视别人。”

“对方是人,还是工具?”


如果说从我翻墙到现在,在与世界的碰撞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的话,这个东西不是政治,也不是历史,而是当前西方社会主流的进步价值观。

这种价值观包括男女平权、人本主义、尊重人的基本权利、尊重个人自由,如果再加上政治,还包括民主和法治。当然我们这里不讨论政治,只看那些关系到微观个体的理念。这些理念无一例外都透露着对个人的尊重,与当今中国盛行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正好相反。而在了解历史时,我意识到,这些今天看来进步的价值观,并非是一朝一夕建立的,而是西方社会经历了数百年的功利主义,并在予以否定后逐渐确立的。在此期间,人类也遭遇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多场浩劫。

我在上一篇博文里提到,我是INFP,对价值观有极高的要求。在我成长过程中,曾经遭遇来自多方面的当代中国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冲击,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否定,却又找不到新的立足点,于是在18岁左右陷入了人生的迷茫。正是通过了解了这些进步理念,我才得以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价值观,获得了INFP行走在路上所必需的勇气。

而过去两个月以来,我在个人人生路线上的迷茫,根本上也是由于川普和马斯克一反常态的倒行逆施,使我对内心的进步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导致的。而如今看清了川普极其内阁的本质,以及世界人民(包括美国人)对他们的不同意见,我发现这世界似乎没变,即使进步了再倒退,也只是昙花一现。

我在中国生活,在中国长大,作为普通中产的孩子接受了十几年的功利主义价值观,最后能认识到这种进步的理念和世界的模样,洗掉自己原先的样子,实在是一种幸运。

那么把这种理念传递下去,在不影响自己的前提下传递——自由、真诚与爱,遵守文明世界大部分人所信赖的原则,依然是我所信奉的人生理念。

INFP:一种以价值观为生的人




写一篇小短文来聊聊INFP这种人。

INFP性格的底色,是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。

即使这种价值观不一定起到决定的作用,也往往会成为影响其决策的重要依据。

INFP的特点在此不再赘述。INFP也可能由于成长经历衍生出不同甚至大相径庭的副人格,比如在经历反思时发展出Ti,或是在学会体验生活后发展出Si。但只要人格类型没变,其主要性格底色仍然是INFP,只是占比多少的区别。

INFP往往不会生硬地排斥其它人,但是在选择朋友时,往往会以“这个人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”为重要标准。因此,如果一个人攻击INFP的价值观,或者在无法使INFP信服的情况下强行试图改变它,都会遭遇INFP本人的极度厌恶(虽然不一定会表现出来)

INFP只是一种人格类型,属于一种描述,而非定性,但总有人会因此定义自己,这是不好的习惯。此外,部分怀着丑恶心理的人,以INFP具有的多愁善感、易情绪化为特点,嘲讽或污蔑INFP为“废物”、“无能”,以此满足他们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下扭曲的好胜心理。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他们这种做法所体现出的精神的贫瘠,也能体会他们总妄图踩弱者一脚的背后,其实是对自己在功利主义价值观下无能又弱小的愤怒和自卑。因为即使是信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人,如果是一位强者,也不会去说这种幼稚的话。当然理解归理解,还是不去提倡这种不健康的理念。无限的竞争和弱肉强食本就是有毒的思想,是已经被西方扫进垃圾堆的上个世纪的产物。这种话说到最后,其实所有矛头指向的是他们自己。

那么,我是不是INFP呢?其实我也不知道。正如我所说的那样,MBTI本质是一种测评与描述,而不是定义。因此一个人在理论上是可以改变为其它性格的,这并非定性。而我其实也很长时间没测评了,所以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到底是什么性格,或也许要等我抽时间去测一下再说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