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“自我同一性”。
它的含义是:一个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,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整合起来,包括自己的理想、价值观、职业、人生观等等,最后形成一个一致的、稳定的人格,用这种人格去面对他人,成为认识自我及与人交往的基石。
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在一些好的教育,比如我看到的台湾公民课本中,老师会引导学生如何认识自我、发现并接受与他人的不同,最后形成完整的自我同一性人格。而有的教育则不会这样引导,而是直接告诉学生“你是谁”。教育在这方面的引导缺失,很容易使人在成长中陷入迷茫。
举个例子好了,一个接受了正确引导的孩子,又身处一个能够容纳不同的环境中,当他在追寻某个目标(比如考试)时,如果遇到挫折、陷入迷茫,他很容易就能从“那是因为我不一样”/“我不适合做这个目标”出发去解读迷茫,然后进一步自我探索直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。同时学校的环境是宽松的,考试不好还可以发展体育或者学习技术,未来的职业五花八门且都有保障,所以大家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。
而反之,在一个缺少引导、又强行规定所有人都必须要追求某一个意义的环境,当一个孩子陷入迷茫,他不容易从“我不一样”出发解读问题,因为在意义单一的环境里,“你不一样”是你的问题,“大家都行,怎么就你不行?”于是这孩子的迷茫不但没有得到解决,反而还要拖着未解决的迷茫继续往前走,因为“大家都在为了(那个统一的)目标前进,你不能倒退”。
我们说,自我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。人在确定自我时,无论是思考理想还是职业,都必须回答一个公式:“这对我来说有没有意义?”每个人的意义都可能是不同的,你觉得养猫很可爱,他可能认为养狗更有用。你觉得读书陶冶情操,他可能觉得挣钱让人安心。意义没有对错。
一个社会对人的最高尊重,就是允许人选择自己的意义。意义是我们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地方,是个人性格的核心。正确的教育就是引导人面对自己,通过了解自己来发掘和选择自己想要的意义,包括想做的职业,喜欢的生活态度,甚至喜欢一个什么类型的人,这都是值得尊重的。
而一个社会对人的最极端漠视,就是架构一个统一的意义并强迫所有人追寻,还要设立奖惩制度去惩罚在追寻这统一意义的道路上掉队的人,鞭策所有人往前走。
人在这种环境里找不到自我,听从指挥代替了个人选择,再加上内卷的加剧导致人在选择职业时侧重于生存而非爱好,最后把所有人规训成标准的样子。
在功利社会中,人只有标准和不标准,只有成功或失败,只有上岸和掉队,就是缺少了自我。所有比你有权势的人,包括父母、老师、领导都可以随意评价你,而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,不会正确评价自己——尽管这是你自己的人生。
找回被社会抛弃的自我,是成长之路上最重要的事情。
一切的一切,都没有标准答案——只要你相信就好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