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, 2025的博文

致小羽:你是我的半个明日香

最近对EVA感兴趣,所以TV版还没看完,就提前找了很多解读看。 今天上午在知乎看到了这篇解读: 这篇解读让我明白了你在我人生里是什么意义。 还记得你给我留下的那段话吗? 不要以為全世界都圍著你轉 別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不會整天因你的情緒而擾亂別人的生活 請你站在別人的角度好好思考一下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整天演,只會把自己演進去 哈哈哈,说来好笑,以前的我其实就像EVA里的碇真嗣。 不愿意为自己的事情负责,也不愿为自己的情绪买单,希望能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,让她来无条件帮助我。 这和与朋友交谈舒缓情绪是有区别的,我想让那个人容纳我的一切,比起顾及那个人的感受,我更想让他负责我的感受。 就算我开始顾及那个人,也并非真正的关心,而是害怕失去。 我真自私。 跟我谈过恋爱还当过这么长时间朋友的你当然很清楚。 那种做法就像明日香对碇真嗣说的:“你只是想在我这里逃避,你从没有喜欢过别人,你心中只有自己,而你甚至都没有喜欢过自己。” 那就是我,多么可笑又可悲啊。 而这种自私跟一般的自私不一样的,只是这种自私被潜藏在行为的背后而已。 而你自己也说了,你是个自私的坏人,由此推断当你感觉跟我相处难受时就不会继续相处了。 后来你离开了,但只是分手了,我们还作为朋友相处着。 真正的闹掰是从你发现我性格的阴暗面开始的,从你发现了我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逻辑,其实是披着怜悯外衣的想占有开始的。 但那时的我自己都没发现这心理,所以在那天你生气之后,我甚至一直都疑惑,为什么你会生气,然后忽然闹掰。 也许正是因为一直不自知,所以此刻的我才给了自己最后一点宽容——也许这无意识的习惯并不是我的错。 但它确实让你离开我了。 尽管两个月以后你托朋友给我带来了那两句留言。 而在漫长的时间过后,你给我的这两句话最终帮我看清了自己。 我发觉了我性格的底层逻辑。 当明白了伤心的底层逻辑是想要对方负责我的情绪,也就可以从源头上停止伤心了。 学会自己负责情绪,其实就杜绝了大部分伤心的来源。 听起来有点绕口,但总之我不能总让别人负责我,即使是朋友,也只能做到帮助我。我可以接受帮助,但我不能让别人负责。 我很感激你,尤其你在已经闹掰前提下留给我的那句话。 它们帮助和改变了我。 在最上面我在知乎看到的EVA解析里,碇真嗣第一次掐住明日香的脖子,是明日香看透了他的性格,捅破了真嗣的心理防线。 而真嗣第二次掐住明日香时,明日香举起右手,...

你不是君子,也别追求开悟

“不要学儒家追求君子,人不是上帝,所以人无完人; 不要学佛教追求开悟,人没有完善的智慧,所以要从上帝的教导中得到启示。” 你可能以为我改信基督教了,但我当然不信教,是无神论者。只是这些思维上的差异让我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。 比起我们,西方人对自己的社交和心智要求都低很多,所以他们活得也比我们轻松很多。 东方人——尤其是在受儒家文化影响深重的东亚地区,人们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太高了。儒家追求君子,并把君子描述为至善至美的存在,树立为社会的标杆形象,要人们学习。 雷锋的形象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一样的伟大、光荣、永远正确。 在这种氛围下,只要是稍有点道德要求的人,都容易把自己搞得很累。为什么呢?因为君子的标准太高,太难达到了,但社会氛围又促使他们想要达到这个标准,于是他们往往过度约束自己,陷入内耗。 而稍微没有点道德要求的人,行为却截然相反,他们觉得这么难的标准本来就很难做到,而且现实里确实也没几个人能做到,那干脆顶着伪善的面具为自己谋利益吧,表面上认同“我要做君子”“我要做个好人”,其实都在为自己谋利益。 从根本上讲,这是高标准所带来的两极分化。 这套要求的标准太高,并且并不清晰——儒家不会像基督教或伊斯兰那样告诉你具体怎么去做,应该注意哪些行为。儒家只是告诉你君子是啥样的,然后说:“你自己去追求吧。” 因为没有具体行为指导,所以什么人是君子什么人不是君子也就难以判明。 在儒家社会里,如前者那种道德高尚的人,只要在儒家的社会规则下摸爬滚打一段时间,就会发现:大部分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。真正践行儒家伦理、道德高尚的人,反而在儒家社会混不开。 古代没有互联网,也没有贴吧可以阴阳,怎么办呢?还有个叫佛教的精神世界容纳你。佛教说的说法是,你需要开悟,只要你开悟了,看淡一切了,看破红尘了,那么世俗的纷扰自然不是问题,你就能立地成佛,不受困扰了。 哈哈。。那确实呢,在无力改变环境的手段下,只好通过斩断社会化关系,通过漠视世俗来保全自己的心智。听起来也是蛮可怜的。但这其实怪不得佛教,佛教在漫长的古代可能是很多人的精神庇护所,佛教儒教,一个入世一个出世,不知道救了多少失意读书人。真正有问题的是环境,古代那压抑而无力改变的社会也真是挺xx的。 而西方的传统在这方面就温和很多。同样在社会压抑、没有信仰自由的中世纪,基督教的教义认为上帝才是至善至美的存在,而 人是...

缓解焦虑:不要赋予大部分事情意义,该是什么就是什么

东亚人出于佛教传统,区别于西方的基督教和西亚的伊斯兰教,特别喜欢思考意义。 因为佛教强调思考和自我探索,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完善的律法,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。 但生活的大部分事情,既没有也不需要意义。它们最多需要一些准则,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去做,但不需要找去做的意义。比如你需要知道刷牙的正确步骤,但不需要给刷牙找一个意义。你需要知道怎么搭配吃饭更健康,但不需要找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的意义。 很多人会给自己设定剧情:“我是为了以后照顾年长的老爸老妈。”或者“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爱的人。”其实这么想有什么必要呢?健康就是健康,这本身就是件好事。非要这么想就是想开悟上头的结果。 思考太多意义让人很累,这也是东亚文化容易培养内耗的原因之一。人固然不能失去意义,但是过度思考意义就是一种病。 正确的做法,是兼顾准则和意义——在大部分的事情上(比如日常要做的事)只明白“应该怎么做”就够了,只有在生命价值等高深的问题上才去思考意义问题。 节省自己的脑内空间,多留些精神状态给自己,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变成佛教徒。 这是我写给自己的行为小指南。

最近的感悟:理想要有现实支撑、我们应该做一个坏人

谈一下最近的两个感悟。 第一个,理想需要有现实来支撑。 放在国际层面上,西方推广普世价值的理想由全球化作为现实载体。在全球分工、贸易互相开放的经济基础上,各国产生了共同利益,于是西方的价值观得以推行全世界。接受全球化的国家也一个个由贫变富、再产业转型,建立中产阶级为主的消费型社会。 这一进程经历了日本、韩台,直到碰到中国才碰了钉子。 在个人层面上讲,理想也需要现实来支撑。当你想要做一件事,你一定需要财力和人力支撑,小到帮助朋友,大到社会公益、传播正确价值观都是如此。 也正因为这样,我对网上做视频的博主接广告或者推广自身业务并不反感,只要他们的视频是传播正确价值观,积累财富用于自己生活或扩大工作室都是正常的。简中互联网的人一直只见得科技和娱乐博主接广,排斥宣扬理念的博主获得收益,觉得他们就该清高,这是很不好的习惯,跟古代排斥商业没本质区别。 第二个,我们应该做一个“坏人”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那是因为我发现无论是我,还是周围的一些朋友,我们都有太重的自我责任感。我们可能希望周围的环境、朋友甚至是整个社会更好,所以总是希望做点好事,甚至有时不惜牺牲自己利益,委屈自己满足别人。 这种想法本身很高尚,但却有现实困境,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如此善良对待——虽然他们的恶并非他们自己的问题,更多是环境导致,但善良的人不该承担从小到大环境给他们的恶果。对于部分人,当你善良待他,他可能反过来利用你,甚至反咬你一口。 尤其是在一些公民社会并不完善,科技迈入了现代但生产关系还处在前现代的环境里,善良更容易被利用。于是人们更不愿善良。 而当一个人维持了无私的人设后,尽管他们的自我和个人利益受到了压抑,他们仍然倾向于维持人设,而不是关注自己。这是人与他人相处倾向于维持统一人设的心理规律。 不承认个人利益,就不可能发扬善良。委曲求全终有一天会爆发,或是一直以抽象的方式维持下去。承认人性的丑恶,是建筑善良的基础——这不是我说的,这是美国国父们的观点。 我最终从小羽的生命里学习到了人生的态度。干脆做一个坏人吧,我就是坏人,这样你就不能道德绑架我,或是拿我怎么样。当有了可以自私的基础,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向别人施加善意。毕竟,所谓的好人,不也只是承认了自己是坏人,又忍不住去做一些好事的普通人吗? 大众的善良永远都在微小之中,而不是宏大的牺牲自我的史诗,那只存在于圣人和文艺作品里,不适用于普通人。 当我承认...

给自己找一个人生意义吧

在谈人生意义之前,先谈如何与人交往 关于与人交往的准则,我给自己三句话: 1.你是自由人,自由意味着自己负责,没有自己负责的能力就没有自由; 2.与他人相处,要本着只负责自己事务、不插手他人事务的原则;如果有矛盾,优先交流协商,听他人意见,看有无误会,别急着撕破脸;如果要从他人那儿获得更多,就要为他人付出更多来换取回报,这就是交知心朋友,以及做生意; 3.只记住这两句话就够了,不用多想其它方面的事情。 关于人生的意义: 人生的意义要从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方面想起。 我不喜欢个人只有努力,人与人之间只有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氛围。 我希望个人不只有努力迎合社会的标准,还有很多其它的选择。我希望我所在的这个社会充满爱,人们能互助,政府把更多机会留给普通人,给弱势群体更多关怀。 从大视角看,我理想中的社会,首先是自由的社会,每个成年人都有能力负责自己,不主动负责别人,也不要求别人负责。人们恪守自己的空间,法律是所有人共同的守护神。 其次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,所有人都可以伸出援手,拉自己社会的同胞一把。当有人落后的时候,社会第一要做的不是抛弃,而是包容和接纳他。 当你是强者的时候,你自然不会这么想。可当你是弱者时,你便会希望这个社会多包容你一些。那么既然大家都是人,都有存在的意义,我们就应当包容这个弱势的人。如果没有包容弱者,人类也不可能成立社会,跟其它动物有所区别。 这一点,我清楚别的一些社会已经做到了,我们社会还没做到。所以我的人生意义,一是体验生命,接纳自己,二是包容别人,努力让这个社会因为自己变好一点,努力让这个社会,朝着人本主义和普世价值的方向前进一点。 当然,尽力而为,别对自己要求太高。不要让意义成为生活的负担,而是成为自己人生锦上添花的存在。 当有了稳定的意义,生活就找到了稳定感,就不会像很多人一样,在“努力梦”破碎之后找不到新的意义,心神不宁,生活就像飘在空中了。

拒绝路径依赖:人生没有结果,只有感受

我从很久以来就常陷入一种思考,想要找到一种方法,使我能用这种方法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。 这常常让我陷入无端的思考中,一思考就是几个小时。我是一个心理上有轻微强迫的人,一直想改善自己的强迫症状,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反而加重了我的强迫,让我精疲力尽。 可是不思考,我又觉得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,陷入一种深深的焦虑感,促使我不得不继续思考。可到最后,我依旧发现我找不到某种全能的方法,能够一劳永逸地处理我的人生。 直到今天,我才搞明白我有这种心理的原因。 首先当然是浅层原因:人生不是考试,没有一个固定的答题模板,当然不可能通过某一个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,而只能不断变通。这种方法言之在理,而且简洁明了,但是不够深刻。 而我在此基础上,又出了深层次的原因,那就是“人生观念”上出现了问题。 与上一篇相同,这并不是单纯的“想法太多”,而是有一个固定的机制在不断促使我们思考。而这种机制,就源自于不正常的人生观念。 包括我在内,中国社会的很多人,尤其是“改开”中奋斗和成长的一代——也就是我们和我们的父母辈,对人生的态度是“过五关、斩六将”。这种观念认为,人生有一个接一个的难题,包括但不限于高考考好成绩、毕业找好工作、结婚买房子车子。只有不断努力,克服了这些难题,人生才能一步步走向“成功”,落得一个圆满的结果。 而放眼世界,发达国家人们的人生观念都是什么呢?发达国家的年轻人,毕业了会Gap。公司里上班的人,每天都会拿出时间陪伴家人、贡献社区,每年都全世界到处旅游,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挣钱的手段。他们或许会觉得,人生只为了一个单一的目标去奋斗,是极其单调、可悲的,尤其是,这个目标可能是社会给你的,而不是你的真实欲望。人只有短短几十年,人生的意义是感受,而不是去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。 当年我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,不禁感慨:这就是差距!在稳定的发达与富裕中滋养起来的人,与社会高度发展时期成长的人,对人生的观念就是如此天差地别。不过,我并不认为这代表谁错了,我想这只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的。正如美国历史上的“镀金时代”,那些所谓虚幻的“美国梦”,和我们如今的奋斗观没什么两样。 那么说回我自己。正是因为我始终没有完全摒弃这种“不正常”的人生观,才会一直以实现目标而不是体验作为人生意义。 而这种错误的人生观念,再加上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势,产生的效果就更加恐怖了。众所周知,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,只要...

补充一则笔记:我总是思考太多怎么办?

来看看ChatGPT的回答: 此次对话的共享链接: 点这 这真是完美解答了我的问题,AI越来越厉害了

对上两篇博文的总结

本文是对上两篇博文的补充和总结: 不要做流泪的巨婴 过度在意他人看法,实质是一种被迫害妄想 本想以评论的形式补充,但想了想,还是单独列一篇博文。 另:本博客自即日起将休博,因为我感到自己已经写了太多博文,应该专注于自己生活了。写这个博客的意义,本来就是给自己一个可阅览的行动指南。目前感到已无多余可写,所以即此休博。 后续如果再有想法,我也会先记录在手机里而不急着发表,望周知。 以下是总结原文: 我想补充几点: 文章的结尾说了,作为一种神经质的想法,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产生是没有边界感➡️没有稳定的安全感➡️习惯陷入紧张与被迫害妄想中。其实细想,这种边界感的失去,并非仅仅体现在家庭中,而是渗透在我们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。 最经典的例子是,高中时期“班主任的死亡凝视”,让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站在走廊的窗边,因此必须时刻战战兢兢,小心翼翼。类似于这种“班主任死亡凝视”的管理方法,在我们的成长中随处可见。 这种方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,就是让你无法预判管理者的拳头何时会砸来,于是你只能不断用双手抱住头顶。久而久之,你便习惯了将恐惧内化在心里,习惯了拳头随时会砸来的可能性。这是没有边界感的体现,于是你丧失了稳定的安全感,于是你变得疑神疑鬼,时刻处在拳头可能砸来的恐惧——“被迫害妄想”中。 而同样的,当习惯了这种恐惧的人,一旦身处到可以给予稳定和安全感的环境中,他们对这种稳定和安全感的渴望就又比正常人要高很多——这就回到了我上一篇的问题,这样有成为巨婴的倾向。 细细想来,社会对人如此规训,又能润于细无声之中而不被人察觉,简直无比可怕。 而再回顾历史,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两千年前,这一套对个体的规训就出现了:商鞅的连坐,鼓励秦国百姓告密,无一不是在创造不确定感,内化这种恐惧。 于是我不敢再向下说了,那样会涉及更核心的议题。 联想到心理学家武志红的《巨婴国》,我虽然没有看过这本书,但忽然发现这个标题,简直是神来之笔。 羡慕从出生起就在阳光下奔跑的人们,那是我们不曾有过的人生。

过度在意他人看法,实质是一种被迫害妄想

不少人一定都有过这样的想法: 某个人是不是在看我?他为什么一直盯着我?走在路上,他一直跟在我身子后面,我不会有什么危险吧? 或者面对熟人时,开始自己的内心小剧场: 我刚刚说了这句话,他会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?我今天见他相比于昨天是不是更丑了?他会不会在意我今天没洗头? 这些想法五花八门,让人眼花缭乱。但现实情况是,走在后面的那个人可能一直在低头玩手机,根本没有注意你。而那个熟人可能也并没在意你今天有没有洗头,他可能觉得你和昨天没什么区别,反而还会疑惑,你今天怎么疑神疑鬼的。 到最后,大部分的在意,其实都成为了多余的想法。 我相信,在现实里,拥有此类想法的人一定大有人在。起码在我自己的生活中,我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——包括我自己也是。 想这么多真的让人很累!很多人因此被打上“敏感”“多疑”的标签。于是,长辈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告说:“你少想一点,不要空穴来风,别人没那么在意你,做好自己就好!”可是,这种劝告往往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,当事人往往处于“知道但做不到”的境地,听到这种告诫,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自责。 究其原因,是由于这种劝告只停留在表面,并没有深究“过分在意他人看法”的深层原因。因此拿来告诫别人,就像微风吹过湖面,很难掀起涟漪。归根结底,那些拥有这种想法的人,其实并不是意识过多,而是有一种深层的感觉在驱使他们不断这样想,这种感觉就是: 恐惧。 没错,就是恐惧。这里的恐惧不是指恐惧黑夜或虫子,而是恐惧自己身边的人。 他们担心,自己的言行或举止会使得自己的熟人产生意见,并进而破坏和他的人际关系,所以说话小心翼翼,做事唯唯诺诺。面对不熟的人,他们又担心自己暴露在他人的视野下,一直被他人观察,会被识破自己的秘密(其实有没有秘密倒不重要),所以努力让自己变得透明,时刻观察周围,把自己当作待捕的猎物一般,只有通过不断观察和确认获取安全感。 所以你明白了吗?过度在意他人的看法,并不是单纯的想法过多,它的本质,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症。 我们说,人究竟要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呢?当然是要的,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,必须要与别人打交道。但万事万物都有程度,人在意别人的看法,只需要本着“自由边界”的原则:不侵犯他人的自由,也不因自己的自由影响到别人,那么就足够相处。 就像我在 《自我的悖论》 里说的,人在社会里的自由空间就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。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不去侵犯别人的一亩三分地,是最好的状态。...

不要做流泪的巨婴

我曾看过阿德勒的《自卑与超越》。 这本书是阿德勒一生心理学理念的总结。在书里,他提到一个心理健全的人,是能够认识到自我,并以自我为基础积极与他人展开合作的。同时,阿德勒把心理不健全、无法正常与他人合作的人分成了三类。 根据原著,我把这三类人分别概括为:残疾者、巨婴和小透明(请注意,这里无任何贬义) 这三类人由于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幼时的教育/经历,形成了不能与他人正常合作的性格,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出现问题。 我在读这一段时,联想到自己。坦白说,我在很长时间里也是无法与他人正常合作,而我性格缺陷的来源,大概既有先天性生理,也有幼时教育/经历的因素。而最终呈现的结果,就是我活成了阿德勒口中的第二种人: 巨婴。 所谓巨婴,就是只在意自己感受,而缺少在意他人感受的人。巨婴总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需要被在意的,自己是需要被关怀的。因为有了这个前提,所以当自己不被关怀的时候,就陷入深刻的失落与焦虑感。 但事实上,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关怀他人。当然,世界上总有善良的人,但善良也有一个核心机制,那就是善良的人会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心理的满足感,这本身就是一种回报。而人都是有耐心的,所以大多数人的善意都不能无条件包容。 巨婴却往往把这种善意当作理所应当,他们也会感谢这些善意,却总误认为这些善意会是永恒的状态。 善良值得被珍惜,而巨婴往往不会去珍惜善良,而只想接受善良的馈赠。当一个人不再友善的时候,他们会感到“这个人变了”,而不会想到其实是“他的善意被耗尽了”。 然后,他们陷入不清不楚的自责,甚至是对这个人的责备。但其实,这些都不过是他们想要继续被“馈赠”善良,而不愿(或没认识到)要主动珍惜善良的表现罢了。 当我在写上述文字的时候,我总感觉在扒掉自己的底裤。事实上,从我几个月前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,我就一直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,只是到今天才写了下来。 而促使我今天写下这些文字的因素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我刚经历了过去我所纠缠之人的痛苦。说是“纠缠”,其实也就是因为想要对方注意,(对方也许是曾注意过我的某个人,故我觉得他很重要),因此在他离开之后继续渴求这种在意感。那时的我如一个黑洞,我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,只想要把“被在意”一直延续,再延续。 而当被纠缠的对象成为自己时,我才感受到那些人的压力与难堪。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都已经离我而去,再也没有联系。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是我伤害了他们。 我不禁想起小羽最后...

写给22岁的自己:接受自己,慢慢往前走去

今天是我的22岁生日。 回想过去的几年,从高中毕业开始算,成长的路程真可谓一波三折。 我经历了对自己不断地否定,经历了相遇、失去,休过学,打过工,经历很长时间才让自己的生活重回正轨。 尽管这种“正轨”是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,但我依然认为这是天大的好事。如今的我在大学,经历了一波三折后,我想要把这段路走完,给过去几年的经历画一个句点。 如果让我评价今天的自己,如今的我还是过去的我,没有什么改变,我以后要做的仍然是保持自己,但会逐渐扩大自己的舒适圈。 我在成长中逐渐明白,成长的含义是扩建和修补,而不是推倒并重建。以前的自己是基础,而不是对抗的目标,历史中的“推翻旧世界”理论,并不能用于个人成长上。 你推翻了自己,那么自己的根基在哪里? 在成长中,必须做一个“经验主义者”,以曾经的自己为根基,凭着经验和尝试慢慢改良,慢慢变好。 接纳自己,只有给自己以包容,才能一步一步走得从容且稳当。 除此之外,我还想引用茅于轼的一句话:给你自己以自由,也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。 自由是人生的空气,而是什么决定了自由的程度呢?是面前的选择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,如果眼前不只有一条路可走,我们就更容易迈过困难——你可以走另一条路,也可以继续走这条路,但有了选择会更从容地走。 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,尽管仍有问题,但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,有时已并不是选择不够多,而是我们不明白自己其实拥有选择。从小到大的教育束缚着我们的观念,我们总是认为必须按照社会规定的路线走,并以这条路线的结果来论成败。 这导致了很多青年的迷茫和抑郁。而事实上,我们应该相信人生有无限可能,没有固定的对错标准。开眼看世界,看西方世界年轻人的宽松和从容,从中审视自己,得到力量。 你今天22岁了。你应该成为一个大人了——对自己负责,尽量不麻烦他人,这是我对“成熟”的定义。 但也别太着急,别错过了路上的风景。累了就歇歇,难过也可以找朋友叙旧。始终记得接纳自己,始终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。请务必笑着面对每一个困难,笑着面对每一天。 22岁生日快乐,优酱。

转变你的心态:从“我需要”,到“我想要”

我曾在 《自我的悖论》 里说过,人没有绝对的自由,因为人天生是社会性动物,所以必须融入社会,人才能生存。 但这只是一个泛泛而谈,并没有进一步提出细节上的问题。例如,人没有绝对的自由,那有相对的自由吗?还可能有人问,因为人要融入社会,所以就必须被动接受社会的一切安排,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吗? 我认为并非如此。 我们都知道,社会并非是铁板一块,人类社会很复杂,可操作的空间很大。所以即使人必须融入社会,也依然可以在众多的选择里找到自己想要的选择,例如做什么工作,想结交多少或者什么样的朋友,想买什么样的商品……而这些选择并没有违背人必须依赖社会生存的原则,这是你在社会中生活的自由,是完全可行的。 人融入社会,并非必须按照社会安排的路径才能融入。这里的“融入”是以自己为视角,而不是以某些社会规训的标准为视角。比如一个社会的标准是:人必须有自己的房子,车子,老婆孩子,月薪八千,才算很好的融入,否则就算是失败者。 但我就要问了,这成功和失败是谁定义的呢?众所周知,我的观点也很重要,我认为人活在社会里只要能负责好自己,不给别人添麻烦,那我就是一个成功的人。凭什么用你的标准来定义成功失败?我也可以有我的标准。 放眼世界,21世纪的今天, 西方世界 的主流观点都已经认同多元化。尽管近两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有右转趋势,但只要经济基础不变,无论再怎么转,要所有人回到自愿被规训的时代也几乎不可能。一切社会现象的底层逻辑都是经济,归根结底,还是由于一众西方国家的社会财富结构已经变成了中产阶级占大头,贫富差距缩小的状态(美国除外,但美国很有钱)在这种结构下,中产阶级会产生大量的消费,第三产业会兴起壮大,促使社会朝着宽松、多元、包容的氛围转变。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。 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状态还处在高速发展的末期。在历史上对比,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起飞,与美国的 “镀金时代” 极为相似。不但经济都经历了高速发展,人们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共识也与镀金时代的美国人极为类似:强调人的努力,物质需求膨胀,精神世界空虚,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。美国的“镀金时代”,几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版本前瞻。 而我们00后,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末尾。当经济发展归于平常,曾伴随高速增长而来的大量岗位、机会消失不见时,我们这代人却刚刚踏入社会,然后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间撞个头破血流,陷入深深的迷茫。“我们原本被允诺为未来的建设者,按照社会...

经历一周的低谷期后,我明白了什么?

最近一周,我经历了长时间的心理破防和价值、意义感缺失。考虑到我的双向情感障碍以及咖啡因过敏,不能排除是由于疾病本身波动引起的,但我最终还是从这段低谷中得到了一些收获。 先说说低谷期的表现吧。除了价值感、意义感缺失,以及对质疑自己、自卑、觉得自己不好外,还表现在分享欲显著增强和为了小事情或细节持续焦虑,在意他人的眼光。 那么记录一下我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吧: 1.分享欲强 因为分享欲强所以我一直在给一个朋友发消息,因为她说过会当我的树洞,这慢慢变成我的习惯。但后来我会替她考虑,例如她是否真的那么有时间看我的消息,或者单纯想会不会打扰她生活。 更要命的是,我后来逐渐开始觉得……我好像有点喜欢她。但后来我证明了这只是在情绪低落时的一种心理依赖而已。并且哪怕真喜欢我也不会去做什么,因为她作为朋友对我就很重要了,我不想有更多交集。 小羽的例子其实还记忆犹新。(虽然我后来不是因为分手跟她闹掰的) 最重要的是,在近一周的强分享欲环境里,我找到了可以缓解分享欲的方法。那就是不要输出情绪,而是接住情绪。想象你的大脑是一个管道,你过去一直让情绪在里面流走,从大脑流到嘴巴里,最后说出来让别人接住。但大脑也可以不是管道,人非常聪明,你让你的大脑变成一双手,自己接住情绪说:“已阅。” ~“我知道了,先去做别的事情不管。”这样你就提前接住了它,你也会轻松很多。 2.焦虑 焦虑的原因其实就是钻在某件事情里出不来,只要意识到自己没必要钻在这件事情里就好了。 道理理解很容易,做到也很容易,但是每次都能想到并制止自己很难。 人没必要焦虑,要清晰认识到自己可能性很多,不选择这个还可以选择那个。认为选择太少会把自己困住,活活憋死在你在做的事情里。树挪死,人挪活,人要学会变通,条条大路都可以通罗马,而且你也不一定要去罗马。 看你自己啊! 应试教育教给牛马的那些死板套路,比如“按我说的努力就会有回报”“某个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”“只有XXXX你才是成功的”,对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有大危害。就像脑子里的荼毒,不洗干净是很难受的。 3.价值、意义缺失 人做事情都需要价值感意义感,但有时候我们忽然感觉做一件事没有意义了。那没关系,干脆换一件事情做,你能做的事情有很多,哪怕是一件你从没做过但是感点兴趣的,都可以去做做,没必要暂时拘泥在一件事上。 况且很多时候我们追寻意义,但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其实都没有意义。意义是人杜撰给...

那些残害善良的人,我只觉得你们可悲

这篇文章是用来解释善良的脆弱性的。 总有人说善良是脆弱的,所以不堪一击。还有人说善良应该有锋芒,平时不会展露,但在必要时应该有致命一击。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,但都有缺陷。如果善良是脆弱的,那邪恶是否就坚不可摧呢?如果善良应该有锋芒,那么该如何控制这锋芒不小心伤害无辜的人呢? 也许有人能控制好,但也总有人会擦枪走火,因此不算是一种普适性的方案。 而在我看来,解决善良的脆弱性的唯一办法,是打开我们的思路。我们作为坚持善良的人,应该看到浑身邪恶,以攻击善良为乐之人的可悲。 我们通过真心得到的友情、通过包容可能收获的知己、因为善良获得的正面情绪反馈,他们永远体会不到,他们只能沉浸在由作恶引发的暂时快感里,一辈子也体会不到长久而深刻的连接。 那是多么无聊乏味又可悲的人生,如果他们只是小骂小打,我们真应该带着怜悯的眼神看待他:这人都这么可怜了,原谅他算了。当然,如果他真给我们造成了伤害,也不要轻易放过他,通过法律或舆论为自己维权。 通过正当途径反击既是善良者的底线,也是在法律和舆论中为自己争取正当性的保护。 这手法也许有些脆弱,却是所有坚守善良的人没有门槛、却有巨大用处的武器。 如果你有信心把握锋芒,你也可以搭配自己的锋芒使用。 “战术上藐视敌人、战术上重视敌人”,这句道理经久不衰,历久弥新,依然有用。

努力的悖论

要讨论努力,你首先要明白,这世界的很多事是有利益链条在背后的。 如果,一个人不停鼓励你努力,宣扬努力的好处,而你最后却发现他自己其实并不怎么努力,甚至是靠投机取巧才成功的。那么无论他如何宣扬努力,把努力包装得多么正能量,都无法排除一个可能性:你的努力会对他产生好处,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地让你努力。 原因很简单:他自己都不相信。既然努力这么好,为什么你自己不努力,却让我努力?一个人宣扬某种话,如果不是真心相信的话,就必然是有利可图。 如果你再多想一点,就会发现:那些不要求人们一定要努力的国家,常被我们讽刺是在培养废物,可这些国家依旧富有,大企业林立,并没有丧失创新力,百姓也没有变成只会吃喝的傻子,而是把多余的时间用在陪家人、旅游、讨论政治上,那里即使是工人也可以过得很幸福。而处处宣扬人们要努力,甚至用筛选式教育和低薪资水平强迫人们努力的国家,普通人却相对贫穷,他们并没有因为努力就增加智慧(事实上那些努力大部分只是机械地重复),只是领着微薄工资终日埋头苦干,没有多余时间思考,更没有时间生活。以朝鲜为例,那里的人们普遍很贫穷,但金家三代人却一直过着大鱼大肉的生活,三将军的迈巴赫更是一辆接着一辆。 那么问题出现了,为什么不宣传努力的地方的人们却生活安逸,而天天宣扬要努力奋斗的地方的人民却不见得都“勤劳致富”呢?我恍然大悟,这里的安逸和贫穷是针对大多数人而言,也就是对这个国家的国民来说。而对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而言,却总是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况。美国总统的工资虽然很高,但绝对不会占到整个美国财富的0.1%。而金将军的国家虽然贫穷,他本人的豪车却已经至少上百辆了。 没有人会否认努力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品格,但如果一个自己不努力的人却天天让你努力,那你可就要小心了,说不定你努力的成果正在被别人窃取呢。虽然努力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品格,但它并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条件,例如就有一个比努力作用更大的因素,叫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。如果机制决定了你的努力成果会分一大半到别人手中,那你无论如何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,就像一个蛔虫病人整日骨瘦如柴,你能说是因为他吃得不够好吗?

自我的悖论

卢梭说:“人生来自由,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。” 我对这话的理解是:人生来是自由的个体,如同我们的祖先猿猴一样在森林游荡,采集野果,享受阳光。但人类之所以能进化,和猿猴有所区别,不是因为人学会了直立行走,而是因为人凝聚成了庞大的社会和族群。 人类的强大,皆是由于成千上万个人类凝聚在一起,分工协作、救死扶伤,爆发出其他动物无可比拟的力量。 而人类要形成社会,就必然要交出一部分自我,接受社会的管理和规训。这是自由的悖论,因为人从成为人类起,从我们与猿猴祖先有所区别起,我们已经没有真正的自由了。 这也是卢梭想说的:“人必须依赖社会存活,这无法改变,但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个社会建设得更好。”因此,如何才能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,成了接下来几十年启蒙思想家们思考的目标。三权分立、代议民主、个人权利的理念,皆在这个时代诞生。 那么,现在互联网上有一种说法:“放下个人素质,享受缺德人生,拒绝精神内耗,有事直接发疯,与其委屈自己,不如为难别人。”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? 基于上面的理论,很显然是没有。因为如果你对所有人都这样的话,你将无法生存。人需要依赖他人和社会而存活,你把所有可以依赖的人都得罪完了,你还怎么存活? 当然如果你只对不重要的人这样,也就是分清哪些人是我看重的、哪些人是我不看重但是有利益瓜葛的、哪些人是完全没有一点关系的,然后选择性地对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。这样是没问题的,人的精力本来有限,不需要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人和事上。 就怕有的二极管脑子一热,把所有人都得罪了,这就很麻烦了。 现在互联网上各种教人“找到自我”,但很少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来,自我是有边界的。你是你自己的自己,又是他人的别人,你所拥有的自由是以别人的自由为边界的。如果大家都守在自己的自由里不侵犯他人的自由,这个社会将会多美好。 人没有绝对的自由,但是我们可以确保自己的自由不被侵犯。然后在稳定自己的基础上,积极与他人合作,通过合作换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和地位,成为一个能够融入的“社会人”。 而“权利”和“义务”是多么美妙的词,它把人类应该做的和有权不做的划分得清清楚楚,让我们被清晰的边界感包围着,而边界感则是人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之一。所以在“权利”与“义务”明晰的地方,人们生活得更安全也更幸福——你清楚地知道你在社会里的一亩三分地有多大,并且被保证不会有人侵犯你的一亩三分地,当然你也不能侵犯别人。 反之,如果你担心财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