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, 2025的博文

过度在意另一个人的回复及看法,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自由交到他手上
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有一句名言:“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人际关系。”过去我很不理解这句话,但到了今天,我已经对这句话非常认同。 诚然,就像萨特说“他人即地狱”并不是要我们远离他人,而是强调自己不要被他人目光左右一样,阿德勒的这句话也不是在劝我们远离一切人际关系,而是在提醒我们,如果我们过度迷失在人际关系中,就会因失去自我而痛苦。在这一点上,阿德勒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和萨特的“他人即地狱”很像:如果我们在与他人社交的时候,过度在意对方的回复或看法,其实就相当于把决定很多事情的自由,交到了我们所在意的那个人手上。 因此,对别人保持尊重,但不要过度在意才是正确的社交态度。就像一句话说的:“我们要以不要脸的心态做事,但不要真做不要脸的事。”自由就像空气,拥有充分的自由,是在社交过程中保持自我的必需品,否则可能就会缺氧而死。 说完了个人正确的社交态度,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一个问题:究竟什么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呢?我认为,最健康的人际关系就是:我是自由的,你也是自由的。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,在与彼此的相处中严格遵守对方的自由边界,在没有对方许可的情况下不去干涉他的个人事务。我把这种相处模式称为“两个自由人的相处模式”。这种相处模式对我而言是最舒服的模式,也是我认为两个成年人之间最理想的模式。 当然,如果有人主动想被别人管或者想管别人,我也会表示尊重,但我不会选择成为那个管别人、或者被人管的人。我不会尝试改变他的想法,但也可能选择不与他深交。毕竟与谁交友也是我的自由之一。在之后的社交中,我也可能会把它作为一个朋友是否值得深交的前提。 当然在这里还需要说的是,尽管拥有自由边界的社交值得推崇,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,主动踏出一点界线(但不多),反而是两个人进一步交往的开始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个人刚刚认识时,必须有一个人先打开话题;以及两个人从普通朋友变成好朋友时,必须有一方先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,例如寻求安慰,如果对方满足了你的要求,两个人的友谊就有可能升温。 总之,人际社交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,比起按照规则循规蹈矩,随机应变才是更重要的技能。因此这篇文章只算是一个指南,最终与他人相处的效果如何,则要取决于你随机应变的能力了。 延伸阅读: 「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,一定很累吧!」心理專家教你活出自我,不再活在別人眼裡、死在他人嘴裡。

我有更多底气,做三年前的自己了

“有底气的天真” 在创建这个博客之初,我曾经想写的第一篇博文,就是记录我从2022年休学后,到2024年9月开学前夕,这将近两年间经历的故事,以及感受。但后来碍于无从下笔,只好一直没写这篇文章。 转眼间时间过去了一年多。在这一年里我又经历了很多事,同样也产生了很多思考。尤其是过去半年,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破防与自我思考后,我想重新思考关于我自己的问题,并在这篇博文里,对“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”给出答案。 那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: 成为自己最开始的那种人。 善良,感性,愿意付出,重情重义,或许还有别的词汇可以用来形容这种人格。 而这两三年间既然经历了很多事情,总还会有一些改变。例如我学到了很多道理,见到了世界的模样,了解了社会的阴暗面,也学习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原则。所以对我而言,这些成长过程中的积累,最后都将化作更好地成为自己的底气,让我能更好地成为过去的那个自己。 也许过去的我在俗世,尤其是以功利主义著名的中国社会看来,颇有一种天真的感觉。那么我现在就要说,我已经可以做到“有底气的天真”。我的天真不再是毫无底气、任人欺负的,我已经有能力负责和维护我的天真,我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认同,并且能够做到把我的天真自在地运用在别人身上。 其实我也会反思我自己,看来那个天真的我才是让我最舒服的。只是过去的我,最初的我没有能力去保护和维持这份天真,所以我受到了伤害,并独自抑郁了很长时间。 而现在的我,已经有能力去更好地做以前的我自己。我不用长歪,也不需要把自己改变成别的样子。也许成长本就不是为了改变自己,而是为了更有底气地去做曾经的自己。 既然那种天真、无拘无束的状态就是我最舒服的,那我就不需要去改变这种状态,只需要想如何更好的做这种状态就可以。而过去三年间我所经历的东西,学到的知识,培养的世界观,无一不在为我维持这种状态提供支持。 这是对我很宝贵的财富,也不算白经历了。 我明白,也许在别的国家不会,但是在中国这个以功利主义著名的社会里,保持天真反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一个人保持天真竟然需要他有能力,这不得不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,竟然对普通人已经异化到了这种程度。但是社会的条件苛刻,不代表我不行,因为我是自由的,即便这个社会再恶心再狗血,他也没有办法改变我面对别人、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。 我之所以选择天真,大概有两个原因,第一个是天真的态度更符合、接近我的本...

放松一点,你会走的更顺畅

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,名字叫做 《心理治疗面面观》 ,里面提到一切心理问题的本质都是内心矛盾。这个观点,在我没有更新博客的这段时间里得到了证实,当我告诉自己可以“消除内心矛盾”,并且真的照做了之后,我的精神状态一下子好了很多,本人更加阳光自信,说话也变得自然、开朗,这种状态下的我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。 而且我认为,大多数人都是喜欢我这种状态的。因此我若拿这种状态示人,将会收获更多的友谊和认可。并且这种状态并不代表我就没有办法跟别人吐露心事了:人都会有不开心,很多人也确实是能从帮助他人中找到获得感的人格,适当的倾诉有助真实,反而会使他们和你相处起来减小压力。 但是如果倾诉太多,即使是心理防线最坚固的人迟早也会崩溃的,这一点跟一个伤心太多的女生谈了一年半恋爱的我最有发言权。更重要的是,在我以男友身份无偿接住她情绪的这一年半中,她几乎没有任何改变,一点也没有。否则,若我能看到希望,也不至于在最后受不了崩溃离开。无限的包容是不存在的,即便是我这样有耐心的人。 回到主题。当我能够以更轻松的心态,以尽可能消除内心矛盾为指导原则稳定生活时,我变成了最接近完美的样子。当然所有人都不可能彻底完美,但我认为那个状态的我是离完美最近的。 不只如此,当我轻松的走在路上时,我也就不容易掉进无休止的思考里。我是个容易内耗的人,会有一个问题如果想不出来就一直“钻牛角尖”的现象。尽管 转移注意力 是让自己停止思考的好方法,但那并非长久之策,只能用于短期内缓解。真正的长久之策是让自己轻松,让自己拥有松弛感。 毕竟人本来就该拥有松弛感的 ,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没有松弛感,只是被中国的高压锅社会压迫太久产生的习惯。 总之,放松一点吧,让自己有松弛感,对自己好一点,让自己放松一点, 把自己当成一个人,而不是机器看。 在拥有了本该有的松弛感之后,你将变成更完美的你,更好的过自己的生活,更好的与人交流。 把那些来自社会父母老师的压力通通踢开,让他们有多远滚多远。我是自由的,正是你们不尊重我的自由,才让我变成那副消极的悲观的样子。现在我好不容易才改变过来,如果你们还要干涉我的自由,就别怪我不理你们,甚至对你们不客气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