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24

你不是君子,也别追求开悟



“不要学儒家追求君子,人不是上帝,所以人无完人;

不要学佛教追求开悟,人没有完善的智慧,所以要从上帝的教导中得到启示。”

你可能以为我改信基督教了,但我当然不信教,是无神论者。只是这些思维上的差异让我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。

比起我们,西方人对自己的社交和心智要求都低很多,所以他们活得也比我们轻松很多。

东方人——尤其是在受儒家文化影响深重的东亚地区,人们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太高了。儒家追求君子,并把君子描述为至善至美的存在,树立为社会的标杆形象,要人们学习。

雷锋的形象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一样的伟大、光荣、永远正确。

在这种氛围下,只要是稍有点道德要求的人,都容易把自己搞得很累。为什么呢?因为君子的标准太高,太难达到了,但社会氛围又促使他们想要达到这个标准,于是他们往往过度约束自己,陷入内耗。

而稍微没有点道德要求的人,行为却截然相反,他们觉得这么难的标准本来就很难做到,而且现实里确实也没几个人能做到,那干脆顶着伪善的面具为自己谋利益吧,表面上认同“我要做君子”“我要做个好人”,其实都在为自己谋利益。

从根本上讲,这是高标准所带来的两极分化。

这套要求的标准太高,并且并不清晰——儒家不会像基督教或伊斯兰那样告诉你具体怎么去做,应该注意哪些行为。儒家只是告诉你君子是啥样的,然后说:“你自己去追求吧。”

因为没有具体行为指导,所以什么人是君子什么人不是君子也就难以判明。

在儒家社会里,如前者那种道德高尚的人,只要在儒家的社会规则下摸爬滚打一段时间,就会发现:大部分人都是说一套做一套。真正践行儒家伦理、道德高尚的人,反而在儒家社会混不开。

古代没有互联网,也没有贴吧可以阴阳,怎么办呢?还有个叫佛教的精神世界容纳你。佛教说的说法是,你需要开悟,只要你开悟了,看淡一切了,看破红尘了,那么世俗的纷扰自然不是问题,你就能立地成佛,不受困扰了。

哈哈。。那确实呢,在无力改变环境的手段下,只好通过斩断社会化关系,通过漠视世俗来保全自己的心智。听起来也是蛮可怜的。但这其实怪不得佛教,佛教在漫长的古代可能是很多人的精神庇护所,佛教儒教,一个入世一个出世,不知道救了多少失意读书人。真正有问题的是环境,古代那压抑而无力改变的社会也真是挺xx的。

而西方的传统在这方面就温和很多。同样在社会压抑、没有信仰自由的中世纪,基督教的教义认为上帝才是至善至美的存在,而人是不能成为上帝的,人的智慧永远不会超越上帝,所以人只能受上帝的指示,也就是通过教会和圣经。

这等于承认了人的智慧并不全面。

基督教还认为,人的性格都是有缺陷的,那是人的“原罪”。基督教的教义认为这是铁一般的事实,不容否定,但并不代表人应该被指责,因为人的原罪正是耶稣替所有人类钉上十字架的原因。人类只要能报答耶稣救赎自己的恩,多做善事,相信上帝的指示,就足够了,这也是耶稣本人所希望的。

这其实是承认了人有缺陷的合理性。

总的来看,西方文化对普通人的要求没那么高,道德标准没那么难以企及。但恰恰是在这种道德标准较低的社会氛围下,人们反而更容易践行道德标准。毕竟触手可及的道德,比遥不可及的理想更容易得到。

再加上如西方的基督教、西亚的伊斯兰教的教义都有切实详细的行为指导,可以直接用来规范个人的生活,而不是只有几句圣人的教训、几个高高在上的道德标准。这样也使遵守道德变得更有可行性。

而这样的社会现象足以给我们启示:在自己的人生中,我们不需要成为君子,因为人无法像上帝一样至善至美。只有承认自己的缺陷,才能更坦然地朝好的方向发展。

同样的,我们不需要完全开悟。如佛教那样提倡心智的宗教,的确有很多好的道理,但我们不需要成为佛教徒,不用拿“开悟”作为唯一的精神目标。“开悟”的本质是不找社会问题,也不想改变社会环境,所以只能从提升自我精神、超脱于世来获得内心安宁。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,别只找自己问题,不妨也试着把社会的问题找找看。

这篇博文其实就是我对前一篇博文后半部分的补充。正如我在那篇博文里说的:

“大众的善良永远都在微小之中,而不是宏大的牺牲自我的史诗,那只存在于圣人和文艺作品里,不适用于普通人。

毕竟,所谓的好人,不也只是承认了自己是坏人,又忍不住去做一些好事的普通人吗?”

对自己宽容一点吧,别太苛刻了。

(备注:我不是基督教徒,也不信教,对宗教部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所偏颇。如果有基督教或其它宗教相关人士觉得我哪里说的不对或不准确,欢迎在评论区帮我指正一下,我不甚感激。)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