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,我进入了一种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我会持续不断集中注意力想问题,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一般,我不但会觉得很累,也会收获“自己很厉害”之类的正反馈,我曾尝试过中断这种状态,却中断不了。这种一直想问题但听不了的状态,让我苦不堪言,既不知道原因,也不知道如何停止。
而现在,借由《思考:快与慢》这本书中的概念,我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状态的原因,以及如何解决。
先贴一个编程随想的博文在这里,与我要讲的内容有关,可以先看看他的:
简单来说,人的思维一共有两个系统。这两个系统分别是“系统1”和“系统2”。
系统1的特点是快速、自动化、几乎无意识、依靠直觉。当一个人用系统1思考时,他不费力,不需要刻意思考就能快速得出结论,而缺点是容易受偏见、情绪、刻板印象影响,在复杂推理上容易出错。
系统1的使用情景(举例):
- 识别人脸、理解简单句子、判断语气
- 在熟悉情境下做出快速反应
- 处理情绪化和生存相关的信号
例子:看到有人皱眉时,你立刻感觉他可能不开心——这是系统 1 自动完成的判断。
系统2的特点是慢速、需要注意力和专注、有意识、可控。当一个人使用系统2思考时,他能进行逻辑推理、抽象思考、复杂计算,解决不熟悉、复杂、需要多步推理的问题。但缺点是容易疲劳,且注意力资源有限,长时间运行会降低效率。
系统2的使用情景(举例):
- 解决不熟悉、复杂、需要多步推理的问题
- 制定计划、遵循规则
- 审视和修正系统 1 的快速反应
例子:算出 17 × 24 需要你启动系统 2,不能靠直觉。
总结一下:
系统 1 是默认模式,随时运作;
系统 2 是备用模式,在需要时才调用;
系统 2 虽然能纠正系统 1 的错误,但因为耗能大,所以人往往懒得启用它,这也是很多认知偏差的来源。
而我过去长期以来经历的过度思考又停不下来的情况,其实就是由于系统 2 长时间占主导(我一直在高压推演问题),但又掺杂了系统 1 的即时奖励和偏差,所以既累又能接收到正反馈。这就像思考成瘾,虽然很累但是忍不住思考,因为思考本身也能给他带来满足和快乐感,而不是被当作工具使用。
系统2本来是应该少部分情况下才使用的,我却把它当成了主力军,而本该默认使用的系统1被我扔在一边,不愿意切换回来。
因此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切换回系统1,不要再默认使用系统2。
生活中不是一切事情都需要用系统2去想,不妨切换回系统1,让自己多放松一点。注重生活,而不是一直想各种各样的问题,问题留在需要和专门学习的时候想就行了。
用更专业的语言解释一下:
总之,是系统1和系统2的混淆,加上系统2的篡位,导致了这种想问题却一直结束不了的情况。这篇博文算是从科学上系统解释了我的现象,于是就发出来,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参考。
评论
有意识地把系统2作为储备资源,而不是主力,才是关键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