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很久以来就常陷入一种思考,想要找到一种方法,使我能用这种方法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。
这常常让我陷入无端的思考中,一思考就是几个小时。我是一个心理上有轻微强迫的人,一直想改善自己的强迫症状,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反而加重了我的强迫,让我精疲力尽。
可是不思考,我又觉得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,陷入一种深深的焦虑感,促使我不得不继续思考。可到最后,我依旧发现我找不到某种全能的方法,能够一劳永逸地处理我的人生。
直到今天,我才搞明白我有这种心理的原因。
首先当然是浅层原因:人生不是考试,没有一个固定的答题模板,当然不可能通过某一个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,而只能不断变通。这种方法言之在理,而且简洁明了,但是不够深刻。
而我在此基础上,又出了深层次的原因,那就是“人生观念”上出现了问题。
与上一篇相同,这并不是单纯的“想法太多”,而是有一个固定的机制在不断促使我们思考。而这种机制,就源自于不正常的人生观念。
包括我在内,中国社会的很多人,尤其是“改开”中奋斗和成长的一代——也就是我们和我们的父母辈,对人生的态度是“过五关、斩六将”。这种观念认为,人生有一个接一个的难题,包括但不限于高考考好成绩、毕业找好工作、结婚买房子车子。只有不断努力,克服了这些难题,人生才能一步步走向“成功”,落得一个圆满的结果。
而放眼世界,发达国家人们的人生观念都是什么呢?发达国家的年轻人,毕业了会Gap。公司里上班的人,每天都会拿出时间陪伴家人、贡献社区,每年都全世界到处旅游,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挣钱的手段。他们或许会觉得,人生只为了一个单一的目标去奋斗,是极其单调、可悲的,尤其是,这个目标可能是社会给你的,而不是你的真实欲望。人只有短短几十年,人生的意义是感受,而不是去完成某个特定的目标。
当年我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,不禁感慨:这就是差距!在稳定的发达与富裕中滋养起来的人,与社会高度发展时期成长的人,对人生的观念就是如此天差地别。不过,我并不认为这代表谁错了,我想这只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的。正如美国历史上的“镀金时代”,那些所谓虚幻的“美国梦”,和我们如今的奋斗观没什么两样。
那么说回我自己。正是因为我始终没有完全摒弃这种“不正常”的人生观,才会一直以实现目标而不是体验作为人生意义。
而这种错误的人生观念,再加上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思维定势,产生的效果就更加恐怖了。众所周知,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中,只要按照学校给的路线(做题,死记硬背,考试)去走,就一定能拿到高分——这就算是学生的“成功”。可人生并不如此——在我们的父辈时也许如此,但如今已不尽然。
改开初期的中国,对比改开前的一穷二白,无论做什么都是在进步。在那时,考上大学的找到了更好的工作,公务员和老板比工厂的工人生活更好。我们的父辈生活在这样的时代,自然是这种理念的拥护者,也自然会用这种理念来要求我们,告诉我们,你要在某条路上持续努力,这样就会换来成功。
可是,时代总会改变。如今的大学生大量毕业找不到工作,经济增长陷入平缓,时代的红利慢慢褪去,社会正缓慢地转型。而思想停留在上个时代的人,就成了莫泊桑笔下的舞者,在巴黎跳着华丽而优雅的小步舞,而身后的宫殿已轰然倒塌。
那么对我而言,人生没有结果,只有感受。那么我无需思考什么绝对的路径依赖,因为我不必迎合社会的规范。我只需要怀着一颗满怀能量的心,主动去结识,去创造,去书写自己的人生就够了。
1 条评论:
我写这些博文的目的,并不是要给自己树立该如何做的规范,而是记录想法,帮自己随时找到“满怀能量的内心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