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24

缓解焦虑:不要赋予大部分事情意义,该是什么就是什么

东亚人出于佛教传统,区别于西方的基督教和西亚的伊斯兰教,特别喜欢思考意义。

因为佛教强调思考和自我探索,不像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完善的律法,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。

但生活的大部分事情,既没有也不需要意义。它们最多需要一些准则,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去做,但不需要找去做的意义。比如你需要知道刷牙的正确步骤,但不需要给刷牙找一个意义。你需要知道怎么搭配吃饭更健康,但不需要找一个让自己变得更健康的意义。

很多人会给自己设定剧情:“我是为了以后照顾年长的老爸老妈。”或者“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爱的人。”其实这么想有什么必要呢?健康就是健康,这本身就是件好事。非要这么想就是想开悟上头的结果。

思考太多意义让人很累,这也是东亚文化容易培养内耗的原因之一。人固然不能失去意义,但是过度思考意义就是一种病。

正确的做法,是兼顾准则和意义——在大部分的事情上(比如日常要做的事)只明白“应该怎么做”就够了,只有在生命价值等高深的问题上才去思考意义问题。

节省自己的脑内空间,多留些精神状态给自己,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变成佛教徒。

这是我写给自己的行为小指南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