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4-17

不要做流泪的巨婴

我曾看过阿德勒的《自卑与超越》。

这本书是阿德勒一生心理学理念的总结。在书里,他提到一个心理健全的人,是能够认识到自我,并以自我为基础积极与他人展开合作的。同时,阿德勒把心理不健全、无法正常与他人合作的人分成了三类。

根据原著,我把这三类人分别概括为:残疾者、巨婴和小透明(请注意,这里无任何贬义)

这三类人由于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幼时的教育/经历,形成了不能与他人正常合作的性格,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出现问题。

我在读这一段时,联想到自己。坦白说,我在很长时间里也是无法与他人正常合作,而我性格缺陷的来源,大概既有先天性生理,也有幼时教育/经历的因素。而最终呈现的结果,就是我活成了阿德勒口中的第二种人:

巨婴。

所谓巨婴,就是只在意自己感受,而缺少在意他人感受的人。巨婴总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需要被在意的,自己是需要被关怀的。因为有了这个前提,所以当自己不被关怀的时候,就陷入深刻的失落与焦虑感。

但事实上,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关怀他人。当然,世界上总有善良的人,但善良也有一个核心机制,那就是善良的人会通过帮助他人获得心理的满足感,这本身就是一种回报。而人都是有耐心的,所以大多数人的善意都不能无条件包容。

巨婴却往往把这种善意当作理所应当,他们也会感谢这些善意,却总误认为这些善意会是永恒的状态。

善良值得被珍惜,而巨婴往往不会去珍惜善良,而只想接受善良的馈赠。当一个人不再友善的时候,他们会感到“这个人变了”,而不会想到其实是“他的善意被耗尽了”。

然后,他们陷入不清不楚的自责,甚至是对这个人的责备。但其实,这些都不过是他们想要继续被“馈赠”善良,而不愿(或没认识到)要主动珍惜善良的表现罢了。

当我在写上述文字的时候,我总感觉在扒掉自己的底裤。事实上,从我几个月前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,我就一直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,只是到今天才写了下来。

而促使我今天写下这些文字的因素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我刚经历了过去我所纠缠之人的痛苦。说是“纠缠”,其实也就是因为想要对方注意,(对方也许是曾注意过我的某个人,故我觉得他很重要),因此在他离开之后继续渴求这种在意感。那时的我如一个黑洞,我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,只想要把“被在意”一直延续,再延续。

而当被纠缠的对象成为自己时,我才感受到那些人的压力与难堪。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都已经离我而去,再也没有联系。

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是我伤害了他们。

我不禁想起小羽最后给过我的留言:

不要以為全世界都圍著你轉 別人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 不會整天因你的情緒而擾亂別人的生活

請你站在別人的角度好好思考一下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整天演,只會把自己演進去

这段话我保存到现在,而我花了很长时间,才理解它的含义。

请不要再做一直流泪的巨婴。而是成为阿德勒所说的,能够找到自我,与人合作的,能以自己的姿态在社会上立足的,独立、自主的成年人吧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