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本文涉及到荣格精神分析学中的两个概念,在正文开始前,先对这两个概念做出解释: 人格面具:我们符合外界期望的部分 阴影:我们为了符合外界期望而压抑的部分 阴影的特点:按照荣格的说法,被压抑的愿望不会消失,而是作为阴影沉入潜意识里,这些愿望依然在不断影响我们,例如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决策,或者让我们用更原始的方式表达出这些愿望。 一个正常人和“中国式好人“的性格发展路径对比 正常人:原始生命力——被祝福 中国式好人:原始生命力——不符合外界期望的部分被压抑——变成阴影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解释一次: 正常人:用原始生命力社交——逐渐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——正常社交 中国式好人:戴着外界期望的样子社交,自己的需求常被压抑——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——需求都没有表达过自然也没学过合理表达——非正常社交(工具人属性) *这里的“合理表达“,指的是以人人平等为原则,懂得请求他人,懂得与人商量,而不是一味索取的心理 从根本原因上讲,中国式好人是在关键成长期,被一个“不容置疑“的外界标准影响,导致他们一开始就以外界期望的样子示人,于是从没开始真正的成长——从没看见过自己的需求,包括阴暗的需求。 人只有看见了自己的需求,才能学会如何合理地表达需求。 同样的,人只有首先成为自己,才有机会学习怎么做一个正确的好人。因为迎合别人而特意做出一副好人样子,被训练成这样的人,只是一个从未看见过自己、从未长大的孩子。 中国式好人的潜意识里以自我为中心 按照荣格的精神分析,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:中国式好人,一方面不敢为了自己,另一方面潜意识里又以自我为中心。 后半句“另一方面潜意识里又以自我为中心“非常重要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当他们终于放弃压抑自己,要表达自己的需求时,他们往往不懂得像一个成年人那样,以人人平等为原则,懂得请求他人,懂得与人商量。他们往往会一味索取,原因也很简单:他们从没习惯过正常表达自己的需求,自然不习惯合理表达,只能像个小婴儿一样表达。 例如最经典的,当有些家庭的长辈以“孝顺“之名要子女照顾时,他们的姿态往往就是索取。从他们的视角看,他们早些年压抑自己把子女照顾长大,现在终于完成任务,可以表达需求了,他们并不懂得如何正确合理表达,只好以一种小婴儿索取的姿态提出自己的请求。 再加上孝道赋予的绝对正确性,他们就变成了我们认知中一些长辈蛮横无礼的样子。 怎么摆脱中国式好人(巨婴) ...